|
咖啡館外部(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
王青第一次來到前哨灣在策劃“降臨”展之時,當時設想展覽將吸引人群來“打卡”,需要提供休憩之地,也就有了自建屋改造計畫。但此地的改造並非首次,回憶當時在前哨灣所見,王青說,能看到過去有過發展的圖景,但因為多重原因沒能動工,房子依舊是破的,但門口立了幾個介紹性標牌,寫著這房子未來的模樣。但因為舊屋改建並非新建,進程不如預期順利,直至2020年春天,由農具房改造的咖啡館和老房改建的民宿才完工。
沒有歷史沉澱的前哨,讓一切均有可能
前哨村的歷史,大約從1968年圍墾開始,在此後的40餘年中,因為交通不便等因素一度成為經濟薄弱之地,也漸漸少了生機,隨著崇啟大橋的通車,這裡的交通開始便利,但村中可望見的風車,提醒著這裡在地理上依舊是崇明的邊緣。
當“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成為鄉村振興的一種方式,與其有著相似基礎的前哨村是否可以借鑒這種模式?這也就是“降臨”展“降臨”在前哨灣的背景。以當代藝術注入為始,一場藝術介入其中的鄉村改造,“點狀”啟動——首先是點綴在田間的公共藝術作品和藝術展廳內的展覽,再來便是一棟一棟趨於荒廢的舊屋改造。
王青在前哨村的第一個改造項目是在農具房的殘垣斷壁之上,用輕鋼結構重新搭起純白底色的咖啡館。如果在作物豐茂的時節到訪咖啡館,穿過田地走入咖啡館將是別樣的體驗。咖啡館四周以玻璃圍合,讓自然進入空間內部;屋頂採用農村簡易房屋常用的灰色彩鋼屋面,單向的大坡面既方便了本地施工隊搭建,又填補了空間連續性。
走入咖啡館內部,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采光井和綠植中庭,這再次將室內外空間做了鏈接,也讓人再次觀照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地面上,水磨石材料與原有的水泥地面的結合,並保留了原有斷墻的墻基,讓植物從中破土而出;拆廢下來的破磚也不浪費,成為搭建吧台的材料。這也讓新咖啡館與舊農具房嫁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