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遣唐日本留學生與海上唐詩之路
http://www.CRNTT.tw   2021-03-30 09:24:40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中日詩路,在海上唐詩之路中占有重要位置。隋唐之前,主要是移民給日本帶去中國文化。到隋唐,則主要是日本派使前來,如自7世紀初始,日本4次正式派遣隋使。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至寬平六年(894)二百多年間,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並到達長安的有13次。與遣唐使隨行的留學生、學問僧,為中日海上唐詩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日本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作表列舉姓名,留唐學生149名,大部分是學問僧。其實,使團其他成員,包括遣唐大使、副使、判官、錄事,大使之上的執節使或押使,以及隨行的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蔔部(蔔筮者)、音樂長、音聲生、玉生、鍛生、鑄生、細工生(手藝師),也積極學習唐代科學文化。如押使多治比縣就曾從四門助教趙玄默學習經書,准判官藤原貞敏從上都劉二郎學琵琶,遣唐醫師兼醫請益菅原梶入唐鑽研醫術。經史、佛教、醫術、天文、軍事、音樂,使團成員來唐幾乎無所不學,當然也有文學交流。他們是整體地學唐,將唐詩之路擴展為綜合的文化之路。就留唐學生和學問僧而言,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圓仁、圓珍、常曉、圓行、惠運、宗睿等“入唐八家”,此外還有圓載、阿倍仲麻呂即晁衡(或稱朝衡)、吉備真備、橘逸勢、菅原梶成等。從這些人的行跡,也可以窺見中日海上唐詩之路的面貌。

  來往路線,唐以前主要通過朝鮮半島。遣唐使則乘船從海上,由日本難波的三津浦出發,西經瀨戶內海至築紫的大津浦。由此前往中國,八世紀之前,主要走北路,由大津浦經壹岐、對馬,沿朝鮮半島西海岸北上,橫渡渤海灣口,抵山東半島登州一帶。701年以後,則多走南路,從大津浦啟航後,沿築紫西海岸南下,橫渡中國東海,到達揚子江口。這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唐詩之路”,而海上有數不盡的艱難凶險,特別是南行海路。夏日曝曬自不必說,遇風暴常要漂流數月,沿途還有海盜,遇難而死是常有之事。

  吉備真備於734年隨第九次遣唐使回國,途遇風暴,船隊失散。一條船失蹤,兩條船第二年第三年才輾轉回日,還有一條船漂泊到昆侖國(今越南),一百多名船員,或被當地賊寇所殺,或染病而死,只有4人脫險。晁衡回國,也因遇風暴船破漂流到安南(今越南),全船180多人被當地賊寇襲殺後,所剩也不過10餘人,以至好友李白誤以為晁衡已遇難。804年,空海隨第十七次遣唐使入唐,“忘身銜命,冒死入海”,“暴雨穿帆,戕風折舵”,在海上漂泊34個晝夜,始至福州。同行最澄的另一船,經歷50多天海上險難,漂流到明州。第十八次遣唐使於837年啟航,四舶651人,啟航後遭遇風暴,第三舶140人僅20餘人生還,其餘只好返港,次年再次出海,又遇逆風,返港後再次出發,歷盡千辛萬苦才抵達中國。有人統計,派出的遣唐使船,有四分之一遇風浪而沉於海底。不少人因此借故躲避出行,而留學僧、留學生卻是積極爭取入唐。空海是上書自請入唐。圓珍未能隨從遣唐使,則來回均乘商船渡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