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年事已高,近年來聶華苓對於項目具體事務的參與較少,但她仍堅持親自挑選項目所邀請的中國作家名單。走到人生暮年,她對自己孕育的交流項目那份真情和初心依舊沒變。
在艾奧瓦採訪的幾天裡,聶華苓的女兒王曉藍女士一直忙前忙後,熱心細致地為我們安排行程。她是知名舞蹈教育家,多年來致力於促進中美間的舞蹈交流。母女二人在各自領域孜孜不倦地為增進兩國民眾間的溝通和了解貢獻光與熱,堪稱佳話。
“國際寫作計畫”屬於艾奧瓦大學。校長布魯斯·哈雷德在採訪中告訴我們,美中關係處在困境中,更應該延續人文交流的“勢能”。
2018年底,我和同事採訪了時任美國史密森學會秘書長戴維·斯科頓。史密森學會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和教育科研聯合體。早在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之前,學會旗下的美國國家動物園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已在中國開展科學研究。
史密森學會同中方合作的一大亮點是大貓熊。旅美大貓熊是美國國家動物園最受關注的動物明星。2019年11月,在那裡出生和長大的大貓熊貝貝按照協議滿4歲後要踏上回國之旅。不少“貓熊迷”專程從全美各地趕到華盛頓,為它送行。
我在採訪中深切感受到作為中美友誼“形象大使”的大貓熊在美國受關注和喜愛程度之高。貝貝回國當天,各路媒體天還沒亮就去占位置。在特意來與貝貝正式道別的人當中,有的依依不舍地拍照留念,有的則在明信片上寫下祝福——“旅途平安”“一切順利”,以及,“願再相見”!
“大貓熊是兩國間的文化橋梁。”斯科頓的一番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人文交流的意義在於通過各領域合作豐富對彼此和世界的理解,在正常情況下,政治因素不影響這些文化交流。”
回顧兩年多駐美職業生涯,採訪普通民眾的一個個細節仍記憶猶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