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美中企需把握趨勢放眼全球
http://www.CRNTT.tw   2020-08-20 09:18:10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美國中國商會近日公布與普華永道合作完成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幾個月來,隨著美國一些政客的反華言論不斷升級,超過50%的在美中國公司受到不利影響,其中有36%的公司稱中美關係緊張造成了公司財務損失。

  美國中國商會的這份調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近來一系列以政治粗暴干預經濟動作對在美中國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形成的干擾。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封殺華為、TikTok在美業務,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則以及國際慣例,對美國自詡的“自由民主”形象是一種諷刺。這種行徑最終會導致自我封閉。當一個國家以封閉代替開放時,它就離衰退越來越近了。

  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企業在美國及西方一些國家可能要經歷一段短暫而痛苦的過程。後疫情時代,各式各樣反對全球化的聲音有可能迎來一波“回頭浪”。反全球化已經成為一些國家政客轉嫁國內矛盾的一個筐,包括南北差距、國內貧富差距在內,什麼樣的矛盾都能往裡裝,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充分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需要看清大勢、堅定信心、拿起武器、充分動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北美、歐元區、中東和北非地區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均不樂觀。中國和東亞地區可能將是2020年唯一的經濟正增長區域。中國海關總署上個月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貨物貿易出口、進口實現年內首次雙雙正增長,穩外貿積極效應不斷顯現。其中,自4月份起我國出口已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6月當月增長4.3%;6月份進口實現轉負為正,增長6.2%。這些數據和預測都在說明,後疫情時代,整個世界經濟格局會出現“四個東移”的現象。

  首先是產業鏈東移。過去由美國作為軸心帶動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製造業中心,以及歐洲製造業中心這兩個傳統基地會趨於衰落,全球製造業重心將向東亞轉移。

  其次是技術的東移。先進的技術總是會朝著最大的市場轉移,而中國今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現在,我國最新推出的自貿區負面清單已經減少到30項,自貿區以外的地區是33項,下半年中國還會有更多的開放政策出台,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入駐中國市場。

  除了產業和技術以外,人才和資本的東移趨勢也將進一步顯現。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東亞乃至整個亞洲今後可能會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引擎。

  後疫情時代,中國對全球的依賴會越來越小,全球對中國的依賴越來越大。儘管全球治理會出現碎片化和保護主義上升的傾向,但一個以數字經濟、5G、智能製造、新材料、新工藝、雲計算等為基礎的新全球化將勃興,中國在這一趨勢中會起到引領作用。

  經歷新冠疫情後,我國經濟方針、路線進行了重大調整,更加強調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絕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加強供給側的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適應消費者、市場和全球的需要,尤其是增強中國經濟發展韌勁,為中國產業發展拓寬空間,也給全球提供“中國機遇”。

  因此,面對美國的一些封閉孤立做法,在美中國企業首先需堅決拿起法律武器回擊,並充分動員享受到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紅利的國外民眾與我們站在一起。其次,可以借助這一過程完成從“走出去”企業向全球性企業的轉變。世界銀行今年上半年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今年美國經濟將衰退6.1%,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無論哪一位候選人上台,美國經濟和消費復甦乏力的趨勢都不會得到根本性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沒必要僅僅守住美國市場這一塊,可以考慮另謀方向。依靠“四個東移”的大趨勢,以及國內打造雙循環這一產業鏈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的保險閘,在主動培育市場、發展市場、擴大市場的過程中,完成大踏步飛躍和升級。

  有一些企業家擔心,美國一些政客渲染反華情緒,在美中國企業的輿論環境越來越不利,會不會遭遇類似二戰前在納粹德國的猶太企業一樣的“隔離清洗”。我認為這種擔憂沒有必要。中國企業近些年來在資金、人才、技術方面的快速發展,引起了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另眼相看,產生了一些恐懼、擔憂的聲音。但是,時代背景已經不是二戰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始終堅持合法、合規的發展,始終在探索一條與其他國家和企業合作的道路,雖然西方一些國家的輿論暫時對中國企業有些不利,但中國企業與其他國家共同尋找新的全球化路徑與方式的意願和努力沒有變。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魏建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