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拍攝的電視劇如果想要賣到一線衛視,就非得請某些大牌明星、當紅‘小鮮肉’或者‘流量女明星’做主演不可,只有他們的劇,這些電視台才肯認、才肯收。”胡鑫說,沒有大牌明星、當紅“小鮮肉”主演的電視劇,縱然劇情緊凑、高潮迭起,也不可能上一線衛視,只因電視台買片,看演員而不看劇情,“然而部分當紅明星、流量‘鮮肉’,根本就是靠網絡包裝炒作、水軍營銷,方才贏得了大量粉絲”。
胡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一些“流量明星”拍出的所謂電視劇,除了他們的粉絲外,占收視主體的廣大觀眾其實根本不認可,收視率自然上不去,而這樣的真實收視率一旦公之於眾,將極大影響其商業價值,所以制片方還得去購買虛假收視率。“劣幣驅逐良幣,常年惡性競爭的結果,就是購買電視劇收視率的價格越來越高。”
採訪中,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將收視率造假的原因主要歸結為兩方面:
一是規則制定的錯誤引導。當前廣播電視行業的生態環境存在“收視率至上”的問題,有了高收視率才會有廣告資本的投入,並進而帶動明星自身的發展。這種流量崇拜會導致粉絲盲目進行打榜等行為,使得觀眾忽視了作品本身的優劣。
二是技術漏洞所帶來的問題。粉絲打榜時,技術無法識別重複率和活躍度,都統一歸納為觀看量,這是一種假的數據呈現。這種技術漏洞會帶來大批量的粉絲數據造假行為,甚至成為公開的顯性文化。
“和粉絲打榜所帶來的虛假數據不同的是,收視率調查公司會利用運作中不公開不透明的優勢條件,直接對數據進行修改。”朱巍說。
依法開展統計活動建立健全監管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