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從B站破圈,看青年文化
http://www.CRNTT.tw   2020-04-21 10:20:35
 

  有一句流行語叫“上B站搞學習”。2019年,B站學習類UP主數量同比增長151%,學習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274%。但這種“學習”,其中有一部分與按照教學大綱的網課還不大一樣。它們涉及天文、地理、法律、政治、生活等,內容包羅萬象。視頻的風格,仍然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口味:快節奏,有趣,新鮮,生動,有梗,滿足獵奇心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認為,視頻生產者迎合年輕人喜歡新奇的思路在運作,知識的系統性、嚴謹性其實是不夠的,作為補充、激發興趣,看看無妨。而真正具備專業系統知識、能引發人們思考的“生產者”大多卻還停留在文字時代。“下一步,我希望思想生產者和年輕的傳播者能彼此融合,提供有深度的內容。”田豐說。

  B站其實已經開始在嘗試,比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站內科普UP主“媽咪說”,辦過一場關於黑洞照片的科普直播,直播人氣近145萬,視頻播放量超過110萬。此後,物理所聯合B站又做了線下科普活動“科學很可愛”,全程直播,話題瀏覽量站內超過1500萬,彈幕近10萬條,微博話題閱讀量近1.5億,討論超7萬。還有中科院博士鬼穀、果殼、混亂博物館、科普中國等官方賬號,都在B站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

  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潘霽認為,知識可以分為不同類型:既有體現傳統和線性邏輯的書寫知識,也有以網絡化非線性圖像形態生成的知識。從認知和情感上處理互動性涉入感更強的網絡化圖像信息,還是處理嚴格遵循線性邏輯的文字信息,兩者所需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媒介知識環境培養出不同思維的兩代人。”他說。

  書寫知識對思維的規訓,不會被輕易替代。畢竟,人類漫長文明積累下的知識,大量還是依賴文本而非圖像保留下來。但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催生出了新一類人,“Z世代”有自己獨特的創造性、知識生產能力、特定的圖像處理能力。新舊知識形態彼此間沒有高下之分,但有可能未來,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有共鳴的、傳播效果較好的,是數字圖像類的知識,它們會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

  在離散的數字網絡環境中,多媒體交互性的知識系統催生出新的“文化素養”和去中心化的創造力。潘霽認為,這一現象值得更多的認真對待和思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