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京劇名家王蓉蓉釋疑 怎樣學張派更科學?
http://www.CRNTT.tw   2020-04-12 15:12:11
 

  “但隨著大量演出實踐,每個人的演出,同樣的流派,同樣的老師教,但十個人出來一定是十個樣。每個人的條件都不一樣,對藝術的認識也不完全一樣。”王蓉蓉說。

  她也提到了自己當年學習的經歷。改革開放初期,張老師那時候恢復傳統戲,像《望江亭》《西廂記》《春秋配》《銀屏公主》《女起解》,那時候他已經將近60歲了,他的嗓音條件跟他年輕時候,三四十歲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時張君秋演《龍鳳呈祥》,王蓉蓉演其中一個宮女。那場戲對張派的戲迷影響特別大。但其實,那時候張君秋的聲音已經不是他最佳的狀態。為了那場演出,他提前三個月吊嗓子,天天吊。

  “他那時嗓子已經變寬了,再加上他的性別,已經是60歲老人,再加上那麼多年的荒廢,以前那種好聽的聲音已經沒有了。可是我們的很多專業演員就學他那種特別寬的嗓子。人們那時有一種觀念:張派的嗓子就是寬厚,沒有那麼粗的嗓子就不是張派。”王蓉蓉說。

  現身說法

  自己也曾走過彎路

  王蓉蓉說女人的嗓子細,男人的嗓子粗,還有年齡問題,年齡小肯定細,年齡大肯定粗,但很多人不顧這些,只知道死學,“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那時還沒畢業,不到20歲,跟張先生學《趙氏孤兒》。那時他剛調入中國戲曲學院。”

  “《趙氏孤兒》裡‘天各一方’我就唱不上去。因為我模仿,嗓子沒那麼寬,我非得撐成那麼寬。這個後果就是我沒有高音了。張先生就說我嗓子像就糠蘿蔔似的,沒有‘實心’,沒有亮音兒,就追求‘厚’度,結果嗓子全悶了,橫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