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6日電/鄉村振興,人才為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需匯聚足夠人才資源,將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擺在重要位置。然而,在目前鄉村人才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經濟日報發表南京農業大學吳國清文章表示,當前,中國農村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青壯年勞動力留農務農的內生動力總體不足,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還任重道遠。現實中,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在鄉村產業不振情況下,基本上放棄了農業生產以及農村工作,常年在外打工謀生。所以,不徹底化解種糧收成低、農業生產效益低的困境,有關村莊的相對貧困問題會越來越凸顯,長期存在的“留不住年輕人、可能返貧危險大”的現象就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
其實,無論是農村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還是一些地區村幹部職位對青壯年缺乏吸引力,大多為村莊“產業振興難”和“經濟待遇低”所迫。雖說農村有生態環境好、生活壓力小等相對優勢,但基本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發展、父母養老甚至人情往來等,都需要不小開銷,不得不外出務工增收。
文章指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需多措並舉、多管齊下。
要始終堅持“一個目標”,始終把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作為謀劃和推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做好農業農村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是否有利於鄉村人才振興,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考量;把是否有利於農業農村人才發展,作為評判工作得失的重要標準,始終堅持用人才發展引領事業發展,堅定不移地推進人才強農戰略,不斷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要突出開發“兩種資源”,統籌推進本土人才培育和各類人才下鄉。推進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要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既要在“培”上下功夫,不斷創新培養方式、拓展培養渠道、完善培養機制,滿足他們的理念、知識、技能提升需求;也要在“育”上做功課,堅持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制度供給、公共服務等方面優先保障,大力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讓他們務農有尊嚴、幹事有平台、成功有褒獎、失敗有保障,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幹力量。要以推進職業農民制度建設為統領,從隊伍建設、教育培養、政策支持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促進職業農民全面發展。優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結構,堅持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著力建機制、定標準、抓考核,形成“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訓體系,實施好農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分類培育計畫,促進新型職業農民與各類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鄉村振興生力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