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金融科技,重在深度融合
http://www.CRNTT.tw   2019-11-19 08:24:24
  中評社北京11月19日電/剛剛過去的“雙11”,各家互聯網電商平台火爆的訪問量、交易量成為亮麗風景,而一家互聯網銀行發布的數據也同樣引人關注。數據顯示,該銀行“雙11”貸款累計總資金量達到3000億元,服務商家超過300萬戶,60%的商家貸款額度提升,平均提額超60%,而不良率僅為1%。如此龐大的“雙11”貸款量,這家銀行只動用了20個人。這麼少的人手,帶動如此大的業務量,背後是金融科技的力量。

  每年“雙11”,一面是各家電商平台交易量、交易額的比拼,另一面則是金融科技不斷突破攻堅的戰場。某電商平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該平台“雙11”訂單交易峰值再創紀錄,達54.4萬筆/秒,是2009年“雙11”時的1360倍,可想而知,要讓每一筆訂單支付都順暢無阻,系統必須足夠強大,才能扛住巨大的流量洪峰。銀行也清楚地認識到,“科技是‘雙11’貸款最大的功臣,依靠20個信貸審批員不可能完成的事,靠20個產品經理和工程師就有可能。”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比如,不良率僅為1%,靠的就是創新的風險控制模式。相比過去需要信貸員走出去調研,到現場看報表、翻賬單,如今通過大數據風控體系,能輕鬆控制好貸款不良率。借助大數據挖掘,即使沒有一張報表,也能分析出其信用狀況和經營能力。如此一來,銀行放貸審批更快了,企業也能與時間賽跑搶抓商機。可以說,金融科技正成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新利器,不僅能有效甄別高風險交易、智能感知異常交易,還實現了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處置。

  發展金融科技的意義不止於此。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上,金融科技能解決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成本較高、收益不足、效率安全難兼顧等問題,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精准“滴灌”、精准扶持,降低金融機構服務門檻,解決中小微企業、“三農”等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前段時間,人民銀行制定實施的《金融科技三年規劃(2019—2021年)》提出,重點任務包括科學規劃運用大數據、合理布局雲計算、穩步應用人工智能等,按下了金融科技發展的“快進鍵”,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當然,金融科技不是一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搭上科技的快車,金融能實現加速快跑,但不能因此盲目跟風,更不能一味蹭熱點、分流量,借炒概念賺估值。發展金融科技是“裡子”問題,不是“面子”工程,應當引起重視卻不該過於追求“短平快”。我們看到,5G、區塊鏈等讓一些真正深挖金融科技研究的企業贏得了市場的掌聲,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起來的企業也很多,但那些沒有科學商業模式、清晰發展規劃支撐的企業,卻往往是曇花一現。

  未來,金融科技還有很多可能性,需要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而非簡單相加。金融科技應用先進可控、金融服務能力穩步增強、金融風控水平明顯提高、金融監管效能持續提升……《金融科技三年規劃(2019—2021年)》給出了到2021年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目標。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涉及應用水平、服務能力以及監管效能等方方面面,應當實現二者深度融合、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觀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