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車配了自動打坑機,挖個樹坑只需要5秒鐘。”看著兒子操作“新武器”,郭建軍一臉自豪,“年輕一代,就是有希望。”
治沙四代情,上陣父子兵。35年前,郭老父子倆趕著騾車,手拉肩扛,聲嘶力竭。時空流轉,如今又一對父子,依稀重現當年大漠裡的身影。只是黃沙曼舞的“那泥圪坨”,早已林海蓊鬱、換了人間。
“近幾年,我們種了30萬株樟子鬆,覆蓋面積1萬畝。”領到國家生態補貼,郭建軍喜笑顔開,順著沙丘望去,蒼翠鬆林挺拔傲立,茁發苗木冠如華蓋。
如今,靖邊縣樟子鬆保存面積近20萬畝,縣裡還引進垂柳、沙棗、圓柏、雲杉、五丈榆等30多個樹種,森林覆蓋率躍升至37.9%。密林中有上百種珍禽走獸,昔日荒漠成為“生物樂園”!
“家鄉美了,這萬畝林場未來可轉型發展森林旅遊。”郭濤滿是期待。
鼓腰包:生態也能富百姓
180萬畝流沙徹底消滅,160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改良。幾十年來,靖邊精心書寫“綠色答卷”,壯闊而精彩。
塞北小城手握“綠色牌”,意義幾何?毛烏素南緣的菜農最有感觸。
順著東坑鎮的林蔭大道,行至石子峁的曠野時,已近黃昏時分。毛團村農戶張五成,正蹲在綠油油的蔬菜基地裡,采收胡蘿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