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為什麼需要更多的“隱形冠軍”?
http://www.CRNTT.tw   2019-07-31 07:52:38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專業化分工的高度發展使得產品價值鏈被無限細分。在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下,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再僅僅體現為一個具體的產業或行業,而更多的是在整個價值創造鏈條上某一環節或工序上組織要素投入和生產的能力。為了搶占21世紀先進製造業制高點,在新的產業分工體系下中國推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力爭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然而,“細節決定成敗”,製造強國的“筋骨”更仰仗千千萬萬腳踏實地的“螺釘螺帽”們,它們才是中國製造真正的“中流砥柱”。切實有效地認知並指導這些在細分領域中占據行業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是中國製造業產業結構升級、邁向製造強國的關鍵。

  浮出水面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HiddenChampion)”是由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教授(HermannSimon)提出。西蒙於1990年和1992年分別在《企業管理學》和《哈佛商業評論》將“隱形冠軍”的概念引入企業界與學術界。“隱形冠軍”是指,在所處的細分市場具有全球性或區域(大陸)的領先地位,卻不是眾所周知的企業。根據西蒙最新的標準,隱形冠軍企業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市場份額在其從事的細分行業中位於世界前三或某區域(大陸)市場第一;營業額低於50億歐元;公眾知名度低。西蒙的篩選標準被廣泛接受,並運用於學術研究和企業管理中。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中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的出口價值長期處於全球前列。而通過對出口量與《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的分析可以發現,對大多數國家來說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與出口總量有著正向線性的關係,但在西蒙看來,中國和德國這兩個出口大國是例外,“這兩個國家的共同之處是,中國出口總量的68%來自那些只有不到2000名員工的公司;在德國,中小企業同樣貢獻了60%-70%的出口量。”而大批出口導向的隱形冠軍正是支撐著中國和德國出口能力長期居於領先地位的強勁驅動力[見圖“中德美日的出口價值(1995-2016)”和“部分國家世界500強企業與出口量”)]。

  除了全球市場戰略,創新是所有隱形冠軍建立全球市場地位的另一大支柱。全球範圍內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製造業遷移,而創新因素是推動製造業大遷移的重要動力。作為製造強國,德國、日本也曾經有大量的“低、小、散”企業,而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和日本主動重點發展汽車、機械、電子等產業,更是以高效完美的國家工業協作體系承接全球製造業的轉移。機械製造業和汽車業是德國兩大支柱產業,但“德國製造”之所以成就了世界製造標準的頂峰,離不開在各自行業中位居全球領先地位的1307家企業所默默發揮的強勁推動力。正是這些“隱形冠軍”創造的競爭力,使德國在歐債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

  相比於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歷了長期的高動態變化與非均衡發展。在這樣的特殊發展情境下,中國製造業中的隱形冠軍如何發展,新時代中隱形冠軍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隱形冠軍在中國

  縱觀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歷程,繼農耕文明時代的強盛和跌落之後,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大潮和融入世界經濟大生態的過程中,“中國製造”所煥發出的創造力不僅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梁,更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者。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小企業的發展。在過去的四十年中,伴隨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中國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壯大。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9814.8萬戶,其中企業3033.7萬戶。根據中小企業劃型標準和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中小微企業的數量合計占企業總量的99.7%。其中,在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在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2萬億元,占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62.7%[見圖“中國中小工業企業數量變化(1998-2016)”]。

  然而,貿易開放帶來了製造轉移,但並沒有發生技術轉移。中國製造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在長期代工生產中停滯不前,陷入了“低端鎖定”的局面。因此,這個“製造大國”卻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困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受市場、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出口導向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發展模式受到嚴峻挑戰。通過轉型升級,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大大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高。特別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後,國家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創新驅動擺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中小企業開始從快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

  隱形冠軍的湧現。為改變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2015年5月19日,國家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偉大戰略部署,旨在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製造強國行列。進一步地,為引導製造企業專注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2016年3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旨在到2025年總結提升200家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鞏固和提升企業全球市場地位,技術水平進一步躍升,經營業績持續提升;發現和培育600家有潛力成長為單項冠軍的企業,支持企業培育成長為單項冠軍企業。在工信部的號召下,各省市也紛紛開展了隱形冠軍或單項冠軍企業的認定與培育工作,例如浙江省經信委在2016年8月9日組織開展《培育隱形冠軍,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工作,並在2017年2月3日啟動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工作。中國“自上而下”日益完善的制度體系孕育著越來越多隱形冠軍的誕生。

  通過2016年和2017年的申報和選拔,截至目前由工信部認定的隱形冠軍示範企業已有125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70家。通過對隱形冠軍示範企業的地域分布進行統計,可以發現中國隱形冠軍的分布展現出了東西部發展不均衡的局面。同時,目前占有數量優勢的省份(例如山東、浙江、江蘇等)恰是具備了相應的制度體系驅動和支撐。可以說,區域制度體系的建設與隱形冠軍的發展可謂是相輔相成(見圖“中國單項冠軍企業地域分布”)。

  “另類”隱形冠軍的崛起。近年來,在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推動下,國內又催生出了一大批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中的佼佼者與傳統隱形冠軍相比,顯得非常“另類”,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就成長為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一方面,跨行業大平台的興起為“另類”隱形冠軍的成長賦能。2017年年底,小米宣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物聯網平台,連接超過1億台設備,超過90家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都能通過米家APP發生聯動。面對下一個新零售和物聯網風口,小米2013年利用“投資+孵化”的模式創造了竹林式生態體系,通過參股不控股合作方式,向生態鏈內合作企業輸出成熟的價值觀並對經過挑選同意使用小米或米家商標的產品賦予品牌背書。對於初創企業而言,自主品牌獲得市場認可是一個漫長過程,但如果貼上小米的標簽,就可以短期內迅速提升關注度,縮短市場培育期。截至2018年3月底,小米投資或孵化超過210家公司,其中包括90多家專注於發展智能硬件的公司。通過平台賦能,幫助更多“另類”隱形冠軍的崛起與發展。

  另一方面,中產階層增長帶來的需求變化為“另類”隱形冠軍的成長創造了更多的利基市場。麥肯錫《Meetthe2020ChineseConsumer》報告指出,到2020年“主流”消費群(家庭年收入1.6萬-3.4萬美元)將會占到中國城市人口的51%,這個群體有1.67億戶家庭。中產階層的增長,反映在消費市場中非生活必需品消費的高增長、願望驅動的消費升級、對審美價值的需求快速上升,將有更多的人願意並有能力為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需求側的進階升級以及供給側的動能轉換為“另類”隱形冠軍營造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