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 |
中評社╱題:兩岸和平協議引發的爭議與思考 作者:周建閩(香港),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最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如果重返執政,會考慮和大陸洽簽兩岸和平協議。此一説法,立刻引起島內各界激烈討論,一時間,“和平協議”四個字成為輿論焦點。
島內綠營的強烈反對,自可預料。蔡英文總統稱不會接受“任何會消滅或傷害國家主權、消滅台灣民主認可的政治協議”。蓄意把和平協議與主權、民主等台灣民衆在意的價值對立起來。而最近喜歡自比邱吉爾的蘇貞昌,則表示簽署和平協議衹會換來戰爭,完全將和平的本意顛倒過來。民進黨政府並著手行動,宣佈立法院新會期將會優先推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保台”修法,強調協議內容必須經過公投程序,大幅提高公投條件與門檻。
民進黨和綠營反對和平協議,其主張無非是那麽幾條:一曰“和平協議就是投降協議”,簽訂了和平協議,就等於對中國投降。其二是認為簽署和平協議會落到一中架構,陷入中國“國內管轄事項”陷阱,使台灣問題中國化,增加美日等國介入的難度。其三是指和平協議將使“自由民主憲政秩序遭受破棄”。其四是認為簽了和平協議也沒用,大陸隨時可以毀約。這些理由十分牽強,邏輯上難以成立。試問,如果簽了和平協議就等於簽訂投降協議的話,那麽這叫和平協議嗎?分明是認敗投降書。此外,如果與大陸簽訂的協議就等於投降,那麽兩岸之間已經簽署的23個經濟民生合作協議是經濟民生投降書嗎?至於兩岸和平協議是否屬於“國內法”的問題,這無疑是確定的。兩岸已經達成二十多項協議,並未見到落入所謂“國內管轄事項”陷阱。而所謂“自由民主憲政秩序遭受破棄”,更是無稽之談。和平協議就是為了維護台灣的和平穩定,使兩岸能在制度保護下共享和平發展。至於和平協議是否會被遵守,則明顯是個假議題。因為,首先和平本是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不是一廂情願的單相思。既然是雙方的意願,為何會不執行呢?其次,和平協議是公諸於天下的法理性文獻,其談判、内容形成和執行過程都要受到兩岸各界和全體民衆共同監督,且必將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兩岸都不可能將自己的政治信譽毀於一旦。很明顯,這幾條所謂的反對意見都無法成立。
民進黨一向標榜以民意為依歸,當然也會對“和平協議”問題進行民調。但很吊詭的是,多數民衆對此是持反對意見的,僅有民進黨在2011年底做的一次民調,其偏向性可想而知。此外便是2013年某民調機構做的調查,由於其將和平協議與統一掛鈎,有議題誤導之嫌。而島內多家媒體與民調機構歷年對和平協議做過多次民調,其結果都是贊成者為多數。如2011年10月旺旺中時民調中心就此進行調查,59%的人認為簽訂和平協議,有助兩岸穩定交流,避免兵戎相見。2016年4月14日,“遠見民調中心”公佈,民眾有50.0%支持兩岸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今年2月下旬的Yahoo民調顯示,支持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民衆也佔據主流地位。更有美國杜克大學的牛銘實教授從2002年起進行的一項大型“國家安全調查”計畫民調,從阿扁時期一直延續到馬英九、蔡英文總統任內,十幾年來先後做過多次民調,始終有超過7成的台灣民衆支持簽署和平協議。這就清晰地説明了,台灣的主流民意對於兩岸和平協議並不抱持反對態度。
既然有強大的民意支持,為何國民黨會如此畏畏縮縮,不敢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呢?事實上,關於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一事,在國民黨的政綱中幾經反復。早在2005年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後,在當年召開的“十七全”上,經過卸任黨主席連戰與新任黨主席馬英九的共同努力,將此五項願景納入國民黨的政策綱領。其後在2009年10月通過的國民黨政策綱領,又再度列入。2011年,馬英九發表“黃金十年”競選綱領,提出未來十年內倘條件成熟不排除簽署“兩岸和平協議”。2016年洪秀柱擔任國民黨主席後,於當年9月通過國民黨新的政策綱領,提出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確保台灣人民福祉。而2017年吳敦義擔任黨主席後,又將政綱中“和平協議”幾個字刪去。而吳敦義在最近“考慮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講話遭到民進黨攻擊後,於3月6日召開的國民黨中常會,再度將兩岸政策論述定調為“仍會依據2005年‘連胡五項願景’,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確保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十年之間,國民黨原地踏步,空轉了一圈又囘到原地。
國民黨對於和平協議的躊躇顧慮,首先反映出了其政治上的軟弱性。如同台灣媒體的分析:“面對各種批評、質疑甚至抹黑,國民黨往往缺乏直球對決的習慣和能力,導致原本支持的民眾聽多了質疑的聲音後,也容易產生疑慮,不表態或甚至反對了”。
其次,國民黨内部對此的認識也不一致。一位黨高層甚至公開說,“兩岸和平協議不能為了要和平,而不要中華民國,讓人民陷入危險。”可見,為何要簽署和平協議以及達成什麽樣的和平協議,在國民黨内意見並不統一。馬英九認為,“兩岸和平協議”就是“不武”。吳敦義則未提及和平協議的内容與目標,僅提出將根據“國統綱領”,以“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身份簽訂和平協議。洪秀柱指出,“兩岸和平協議的用意,就是為了中華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自由的國際空間”。朱立倫強調,和平協議的重點是和平,不在協議。從以上國民黨領導人的主要觀點看,國民黨主要是希望簽署和平協議能維繫中華民國的生存與發展,使兩岸關係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持續,並藉此拓展國際空間。 對於共同推動民族復興大業的想法,基本沒有。
第三,由於享受著事實上的和平狀態,大多數台灣民衆對於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問題並不關切,國民黨也僅是以此為政策工具,作為與民進黨博弈的獨門利器。此外,就是擔心如果沒有和平協議的約束,民進黨與台獨勢力有可能突然搞事,造成台海局勢動蕩,給大陸祭出實施“反分裂國家法”的機會。而這種可能性目前看來並不大。因此,能混就混,似乎成為台灣政壇乃至社會各界的“潛規則”。
但是,兩岸和平協議就真的不重要、可以忽視或逃避嗎?世人素來對習以為常的東西不在意,如同新鮮空氣,沒有人會重視它的存在,但一旦失去後,才會認識到它的可貴。和平也是如此。和平協議的意義不僅在於結束兩岸之間的敵對狀態;更重要的是她能規範及保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體框架,使兩岸關係在最終實現統一前的過渡期,有一個維持和平與處理各種複雜事務的基本架構及準則,使兩岸關係不再因為“主權”、“統獨”等政治議題,以及突發事件造成的衝突、對抗等安全危機而出現重大反復,從而切實消除兩岸民眾的安全顧慮,保障他們的福祉及長遠利益。
高雄市長韓國瑜最近表示,國民黨精英應該面對這個問題,在處理和平協議時要非常小心、謹慎,但要儘快。他說:“以我來看,迴避這個問題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就是兩岸之間最終要發展一個和平協議。”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唯睿智的政治家能看到機遇與危機,做出果斷的抉擇!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4月號,總第256期,編輯思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