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行計件工資、“帶資進廠”到“一包三改”,再到“母子公司制”、內部股份制、內部市場制、效益承包制等“四制聯動”改革……這家原以彈棉胎、扎掃帚為主的家庭小作坊,經過幾十年改革創新,已經發展成為深耕紡織服裝、橡膠輪胎、紅豆杉大健康、商業地產園區開發四大領域,擁有兩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掛牌公司的紅豆集團。
正是像紅豆這樣一批蘇南鄉鎮企業的率先起步,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中競相發展,創造了引領全國鄉村企業大發展的“蘇南模式”,確立了江蘇在全國鄉鎮企業發展史上的主要發源地和“排頭兵”地位。
改革經常呈現螺旋式前進。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由於先天不足、機制束縛,難以適應市場大潮,相繼改制,從而孕育出了另一股更強大的發展動力——民營經濟。
如今,占據江蘇“半壁江山”的民營經濟主動創新求變,引領轉型升級,成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力軍”“生力軍”。
在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陳列館,公司副總經理眭秀華介紹,他們生產的制氧機占國內市場70%,占國際市場30%,霧化器占國內市場35%,“這裡的每一個產品基本都是全國第一。”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江蘇有86家企業入圍,在全國排第二。其中,蘇寧控股集團和恒力集團2家企業進入前十。
“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業創新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劉興遠表示,一大批新蘇商脫穎而出,不僅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而且積澱形成了寶貴的新蘇商精神。
如果說,改革為江蘇發展注入了“原始動力”,那麼,開放則為這個沿海省份增添源源不斷的“活力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