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3月5日,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在日本文化中亦如此。這一天,日本《朝日新聞》爆料,之前緊鑼密鼓推進并已經定名為F-3的日本下一代國產戰鬥機研發計畫被終止,日本將改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獲得新戰機,以替代2030年開始退役的F-2戰鬥機。
解放軍報報道,早在2017年10月,“心神”技術驗證機試飛完三十幾個架次,提前“退休”。孰料,才短短幾個月後,就傳出了日本防衛省決定不再考慮2030年之前開發國產戰鬥機的消息。這確實讓很多對日本自研戰機“寄予厚望”的日本航空界人士深感意外,他們甚至急不可耐地要求防衛省必須及時“給個說法”。
果然,說法來了。3月6日,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回應媒體稱,已放棄研發下一代國產戰機的消息不屬實,F-3未來的命運,還要等到“年中進行評估,并在年末的新《防衛計畫大綱》中體現”。
雖然這種官樣文章頗有一種“人家只是心跳沒了而已,你們媒體不能就這麼咒人死掉”的感覺,但裡面的信息量卻相當豐富——你可以理解成F-3“死亡”了,也可以理解成它“冬眠”了。
先進戰鬥機的研發規律告訴我們,隨著飛機從圖紙走向生產綫,所需的投入會越來越多。日本的總體防衛預算有限(這還不算每年在國會克扣下“打折”的部分),近期航空自衛隊加速裝備F-35A,海上自衛隊又謀求采購F-35B。這種情況下,日本還能預留足够資金用於自研開發下一代戰鬥機嗎?
早在日本剛剛宣布F-3研制計畫的時候,就有分析認為此舉的“釣魚”目的十足,實質是借機把美國拉進合作研發下一代戰鬥機的計畫裡。
日本下一代戰機的命運究竟如何?日本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請聽作者為您一一道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