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兩份報告都能使用嗎?記者隨後來到一家銀行,向工作人員出示了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報告不能作為辦理貸款業務的依據。該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APP上查到的個人信用報告,只是供個人了解自己的信用度以及了解信用卡是否有違規使用等情況,實際辦理業務時,並無多大用處。
謎團:AAP征信數據從何而來
那麼,既然APP查詢到的個人信用報告數據並非虛假,只是不太詳盡而已,那麼,這些數據從何而來?是由於央行征信庫中的數據被竊取或者被出售嗎?對於這一點,記者從業內人士口中得到兩種不同的說法。
有業內人士稱,毋庸置疑,任何一款個人信用報告查詢APP都是沒有獲得央行授權的,但後台系統很有可能鏈接到央行征信中心互聯網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平台。這些APP根據客戶提供的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向央行征信中心提出查詢請求,用回答問題的方式驗證客戶身份,在24小時內獲取並提供個人信用報告。簡單來說,這些APP可以視為央行征信中心與用戶間的橋梁,但在中間的環節就將用戶的個人信用信息截取了。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個人信用報告查詢APP的數據來源,極有可能不是來自央行,而是央行接入的機構。據介紹,央行征信只接入了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如果這些APP和央行接入的機構達成某種交易,獲取數據顯然就不算難事。”
如此看來,個人征信市場隱藏著大量縱橫交錯的“秘道”,這些“秘道”便成為了個人數據流失的主要通道。
突破:國內個人征信市場逐步放開
如今,個人信用報告查詢APP市場的亂象已經引起了相關機構和部門的重視,而業內人士也紛紛表示,逐步放開國內個人征信市場或許不是解決亂象的根本辦法,但起碼可以給大眾提供更多的正規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