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問題是美國智庫談及中美關係時最常提及的議題(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
中評社╱題:2017從美國看台海的五個大哉問(下) 作者:余東暉(美國),中評社駐美國華盛頓特派記者、中評智庫高級研究員
台灣人民只有兩個選項:維持現狀和與大陸統一。統一是潛在選項,但有長路要走,在分歧沒有解決之前維持現狀,是台灣生存的最好方式。美國台海學界試圖尋找北京和台北都能接受的打破僵局的出路,但顯然沒人真的找到了。
四、兩岸關係冷和僵局如何打破?
2017年是蔡英文總統執政第二年,由於蔡政府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兩岸官方交流中斷,兩岸關係繼續處於“冷和平”和“冷對抗”的僵局中,華府對於北京對台政策的走勢極為關注,尤其是在中共十九大之前,各種猜想眾說紛紜。
馬英九執政八年,基於“九二共識”體現的一中基礎,兩岸關係獲得空前發展,成為馬英九的主要執政遺產。馬英九2017年3月訪美時一直宣揚這點,在紐約亞洲協會與他在紐約大學的恩師孔傑榮(Jerome Cohen)對話時,馬英九提到了“九二共識”形成的過程,並強調“沒有必要宣佈台灣獨立,這不會成功”。他認為,台灣人民只有兩個選項:維持現狀和與大陸統一。統一是潛在選項,但有長路要走,在分歧沒有解決之前維持現狀,是台灣生存的最好方式。
3月7日在布魯金斯學會演講後的答問部分,中評社記者獲得首個提問機會,問馬英九對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的看法。馬英九認為,張志軍是想顯示不能搞台獨,否則就意味著戰爭之類的意思。他表示,今天在台灣,即便是民進黨也十分謹慎,知道不能走太遠,最近民進黨想降低“公投法”門檻時突然停止不做了,因為那樣會讓台灣涉入關於中華民國領土主權的議題。如果有人說領土僅限於台澎金馬,那意味著台灣忘記了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大陸領土,可能會是“實質台獨”,他們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馬英九將兩岸關係現況定義為“冷對抗”。
台灣知名學者張亞中2017年4月訪美接受中評社專訪時判斷,從戰術上說,如果民進黨在“九二共識”共識方面做出某種表述,北京或許可能做出某種正面回應,但從戰略上看,相信北京在中共十九大後將從“九二共識”論述逐漸轉向和平統一論述。因為北京已經看到,“九二共識”的模糊性與曖昧性,已經對北京產生了掣肘。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接受中評專訪表示,蔡英文總統知道兩岸關係和台美關係對於台灣而言是最重要的兩個關係。如果特朗普政府採取對台灣有吸引力但是會對大陸產生困難的行動,她會非常謹慎地處理這種矛盾。某種程度上她會感到緊張,因為也許她被提供太好而難以拒絕的東西,但實際上對台灣卻不是那麼好。對於中共十九大後對台手法可能變化的說法,芮效儉表示,沒看到任何跡象,可以預期北京重開之前已經關上的大門。
雖然吳敦義2017年5月份勝選中國國民黨主席之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賀函與以往相比有微妙變化,引發外界對中共對國民黨看法和態度是否有變的猜測,但容安瀾、戈迪溫等美國台海問題專家基本上認為,國民黨作為台灣島內制衡民進黨最重要的政治力量,還是北京為實現其長遠目標所需要倚重的,但北京也確實對國民黨的前景感到擔憂。
巴拿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消息6月中宣佈後,引發台灣會否面臨“外交雪崩”的猜想。中評社記者詢問美國若干台海問題專家的看法。有的專家認為,這是巴拿馬自己的行動,但所以現在發生,當然是北京的選擇,是對蔡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懲罰。容安瀾認為,也許會有一兩個國家很快接踵而去,但相信大陸會顧慮施壓蔡英文總統過於激進可能觸發台灣的反衝情緒。
台海問題專家郝志堅認為,台灣領導人對外交盟友“變節”並不驚訝,因為任何人若相信台灣不會失去他們只不過是幻想;北京需要拉攏其它國家以求得外交承認的日子已經過去,因為中國大陸已是全球最大政經角色之一。史密斯學院教授戈迪溫(Steven Goldstein)指出,儘管台灣人身份認同感增強,但承認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國家角色已變得更難實現。中國與巴拿馬建交,以及其它限制台灣國際參與的努力,顯然是想用國際孤立感迫使蔡英文總統改變其大陸政策,但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巴拿馬為何在此時與台灣斷交而轉向北京?巴拿馬總統瓦雷拉6月份訪美在美洲國家對話組織發表演講直言不諱:自己十年前去中國訪問後就想這麼做了,只不過要等待機會。一旦台海兩岸“外交休兵”結束,巴拿馬就會與中國建交。
尋求與大陸對話又束手無策的台灣官方顯然感到壓力。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7月13日在華府智庫演講提到面對中國大陸在外交和國際空間上的施壓,蔡政府拒絕以金錢競逐外交的立場不會改變。蔡政府維持台海現狀的承諾不變,但絕不會坐視利益一再受到挑戰。當媒體追問蔡政府會如何反制大陸時,林正義又說不出所以然。
林正義在華府隔空喊話:如果北京方面有意願和誠意,台北方面願意在最短時間內,在不設政治前提與不拘形式、不限地點之下,促成兩岸的對話與溝通,化解雙方敵意,避免誤解誤判。他對中評社說,雖然陸委會與國台辦之間沒有直接談判,但已經生效的兩岸間21項協議正在執行,兩岸官方就功能性議題進行著聯繫溝通。他還表示,陸委會並不判斷和預期中共十九大之後,台灣面臨的壓力會較小。
美國台海學界試圖尋找北京和台北都能接受的打破僵局的出路,但顯然沒人真的找到了。很多美國學者認為蔡政府理性克制,把兩岸僵局歸咎於北京堅持“九二共識”的不妥協。包括AIT主席莫健幾次誇蔡英文總統“負責任、務實”,並重申美國希望兩岸以“忍耐、彈性、創意”處理關係,展開對話。
對於未來中期兩岸關係的走勢,知名台海專家蔔睿哲不表樂觀。他說,首先如果北京沒有更靈活的手法,蔡英文總統將不得不堅持目前的手法;其次北京可能繼續並增加對蔡政府的壓力;第三,北京試圖爭取一些台灣年輕人,但也許無法扭轉台灣人對於大陸更廣的情緒。這些可能迫使台灣某些勢力,比如綠營增加對蔡英文總統的壓力,要她在對大陸政策上更強硬。蔔睿哲說,不信任是相互的,再保證也是相互的,雙方應當進行對話。一個互相再保證過程的結局可能是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不是馬上,而是在這個過程的中間。
美國華裔學者趙穗生指出,兩岸關係僵局是脆弱的,因為隨著力量平衡向大陸傾斜,北京將更樂於用強硬手段來追求統一的目標,兩岸關係有從“僵局和冷戰”邁向“對抗和熱戰”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