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會大學學生為抵制普通話“占領學校辦公室。圖片來源:網路 |
中評社北京1月23日電/走在港鐵站裡,近段時間時常可以看見浸會大學一則“今日學生,明日領袖(Students Today Leaders Tomorrow)”的招生廣告。說到浸會大學你可能對它有種莫名其妙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是一種“無感”的距離,這恰好與浸會大學最著名的傳理系形成一種弔詭之感。
反對派一直抹黑普通話教育
近年來香港八家政府資助大學的學生會輪番走上政治較力舞台,這次便輪到了浸大學生會,事件給人一種既錯愕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覺。錯愕是因浸大一向“無感”,不應該這麼快就輪到該校登上政治舞台。而情理之中的是學生會嘛,不上一次政治頭條怎麼能對得起不斷作秀的青春!
引發這次事件的議題,是一個一直在炒作卻一直炒不起來的話題——普通話。自香港實施新高中課程以後,政府取消普通話作為選修科,在中學一時大興的普通話科和“普教中”便逐漸衰落。多數學校提供普通話科至中三,一些基礎比較好的學校會有一至兩個班用“普教中”,總之普通話的學習基本上停留在中三,原來的普通話教學逐漸由中學熱、小學跟著熱,轉變為小學熱中學冷的局面。再加上近兩年“本土勢力”崛起,不時針對“普教中”進行炒作,以及好的“普教中”老師匱乏等問題,使得小學推行“普教中”的熱情也在逐漸下降。
就在香港基礎教育走回頭路的時候,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本地經濟市場的需要,普通話卻逐漸成為一種愈來愈重要,且代表中國文化的強勢語言。例如在英國一些傳統的公學便提供普通話課程,英國王室喬治小王子更是從四歲開始學普通話。而前一段時間各國領袖親屬秀普通話的報道與視頻,更是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的飯後話題。
普通話在國際掀起熱潮,是國家影響力逐漸增大、大國崛起的標誌。雖然可能有人會酸溜溜地說這些人看上的只是中國人的錢,但是不要忘記當初我們學英文的動機,不也是看上能往上流社會走走,多和外國人做做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