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邊市場難題。互聯網平台占據關鍵入口,如社交、電商、搜索、出行等,撮合前端需求與後端供給。物聯網平台雖處於產業樞紐位置,但平台的供給方往往無法直接提供服務,需要嵌入到需求方的共贏鏈中才能發揮價值。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物聯網是個B2B2C或者B2B2B的市場結構,中間的B是物聯網綜合平台的核心需求方,也是產業實際意義上的主導方。這意味著物聯網平台提供商面對的是一個B端類型的服務市場,身處後端的供應鏈位置。理想中的多邊市場,短期內難以建立。
2. 邊際成本問題。與互聯網虛擬經濟的邊際成本遞減不同(甚至是邊際零成本),物聯網要滲入到公司的生產領域,這產生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生產域的硬件投入,如模組、芯片等,以夯實連接基礎,這形成剛性成本約束;二是企業對解決方案的個性化訴求。這要求物聯網綜合平台提供方在服務過程中投入人力、物力,幫助客戶完善、優化系統,實現既有生產域設施與物聯網平台的深度對接。
3. 生態流轉問題。物聯網綜合平台提供的核心服務是基於“連接”的能力輔助搭建與數據信息處理。這兩者的沉澱都需要經歷積累、完善、再提升的螺旋上升過程。目前,物聯網的生態中,尚缺乏能夠在多個參與方中流轉的“標準化產品”。這如同肌體缺少血液,必然難以激活生態體系。
物聯網平台的未來
在多邊市場、邊際成本以及生態流轉三個問題解決之前,物聯網的“平台”特性都將受到限制,B端定制化市場特征仍將占據優勢。這也意味著出身於傳統ICT領域的軟件服務商與垂直行業巨頭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競爭地位。
從IDC及Forrester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前市場的競爭結構——定制派IBM、PTC、GE與微軟處於第一梯隊。標準派AWS與Ayla物聯目前處於跟隨狀態。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更高效率的專業化分工必將驅動產業走向解耦,各環節之間接口協議標準化,為平台的構建掃清障礙。待數據信息及分析能力在長期馴化成熟,能成為可流轉的標準化產品,開放式的物聯網平台生態將可迎來真正的發展機遇。
可以說,定制派與標準派其實分別代表了當下和未來。只不過這一次,需要兼具行業的縱深耕耘經驗以及互聯網的開放共贏理念,才能夠真正做好物聯網開放平台。
(來源:人民郵電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