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9日電/十港元可以在香港幹什麼?買上一瓶礦泉水,或者搭乘一趟不過海的短程地鐵。在物價高昂的香港,小小的十元顯得用處有限。然而,這些毫不起眼的十元錢,或許是很多香港人首次在街頭“買旗”、參與慈善的金額。我手交予你手,我心映照你心,一筆一筆積水成淵,凝聚成香港這座城市的慈善精神。
在香港,全家大小換上義工制服,在繁華鬧市賣旗籌款,或走街串巷慰問老弱,是再尋常不過的活動。這座700萬人口的城市裡,活躍著超過127萬的註冊義工,每年提供超過2400萬小時的公益服務。樂於慈善的香港市民匯聚自己的舉手之勞,將最樸素的“助人為樂”打造這座城市最溫暖動人的社會理念。
全城慈善 公益理念從“小”開始
“其實在香港,參與公益的意識正是從小處、從小時候開始培養的。很多香港人在讀書期間都會被鼓勵去參與一些義工活動,諸如賣旗籌款、看望長者之類。久而久之,做公益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陽光天使義工團的發起人陳丹丹,也是這樣走上了義工服務的道路。
“2016年初義工團成立以來,我們親手製作傳統食品看望獨居老人,帶領低收入的家庭進行親子出游,為殘障人士送去新春福袋。”回顧自己策劃安排的近20次公益服務,陳丹丹感觸良多。“在我們義工團裡,最小的義工只有7歲。服務過程中,他從貪玩到逐漸開始獨立思考獨居老人的問題,成長迅速。公益活動讓我和義工朋友了解到更多社會問題,學會珍惜現有的一切,也知道如何去關愛別人。”
像天使義工團一樣的義工團體還有很多。截至2016年底,在香港提供或參與義工服務的慈善機構共有2927家,從街頭捐款到定期助學、助老、助環保,還有諸如“渣打馬拉松”等充滿慈善元素的體育活動,覆蓋幾乎所有有需要的群體。正是這些形式豐富的公益活動,向社會傳遞著“為善最樂,不甘後人”的精神,讓不同年齡的港人都能夠在“舉手之勞”中感受關懷信任、互相扶持的快樂,充分激發了潛藏在民間的活力,在香港形成“全民慈善”的風尚。
從垂髫之年接觸公益活動,很多香港人一做義工就是一生。80多歲的香港新界義工團義工劉焯榮,過去50多年間扎根香港大澳,穿梭在漁島上的大街小巷,訪貧問苦,教青年人知識,送物資到偏遠鄉村,為當地村民寫春聯和書信,不分晝夜陪同生病的村民前往香港島就醫,為治水浸過家門而不入……老人家感嘆:“我經常記住魯迅先生一句話,‘人只會死,不會老’,所以我不認為自己老了,而是會繼續做我適合的義工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