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嚇阻需要實力,僅僅靠說是不夠的。 |
中評社╱題:對蔡英文當局新軍事戰略的初步看法 作者:鄭劍(北京),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由於政治及軍事理念差異,民進黨競選期間即主張調整國民黨當局制定的軍事戰略。蔡英文剛上台,便指定台國防部2017年1月前完成一套“確認方向、改變文化的軍事戰略”,並要求達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此後還具體提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建立有效嚇阻與防衛的能量”,特別著重建立“多重嚇阻”的防衛能量。3月2日,姍姍來遲的新軍事戰略初步公佈:“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馬英九總統執政時代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宣告廢止。3月16日,“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進一步披露了相關內容。
據說,台軍也曾設想用“多重嚇阻”替代“有效嚇阻”,但最終還是確定將“多重嚇阻”改為讓人有所疑惑的“重層嚇阻”。從報告內容及國防部長馮世寬等在立法院的答詢初步分析,這個所謂“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大體相當於阿扁執政時代“有效嚇阻,防衛固守”軍事戰略的升級版。之所以令人疑惑,就是“重層嚇阻”是何意涵、與“有效嚇阻”區別在哪?
台軍方語焉不詳的公開解釋
關於“重層嚇阻”內涵為何,3月2日、16日先後在立法院答詢的台國防部長馮世寬說不清楚。馮解釋到,“重層嚇阻”字面上講是要“多重、多方、多能力戰備”;若大陸對台發起攻擊,台灣不再是守勢,“重層嚇阻”就會實現。他還稱,“重層”除了擊敵半渡、岸灘決戰、陣地防守外,還有最重要的是讓敵方海空兵力不能順利達到登陸目的,“是一層層消滅,有不同手段拒阻敵方”。
有立委直接問,“重層嚇阻”與“有效嚇阻”有什麼區別?難道過去就不是一重重嚇阻嗎?參謀本部作戰參謀次長姜振中中將解釋說,“重層嚇阻”是建構式三軍平衡戰力,著眼不只在戰力保存,也著眼戰力發揮。意思是過去陸海空三軍嚇阻任務有輕有重、手段比較單一、不夠多樣,如多依賴雄風-2E巡航導彈、F-16和IDF改進型多用途戰鬥機突襲及外島遠端炮兵火力打擊等,現在則改為各軍兵種、各種手段聯合形成嚇阻能力;過去更側重消極的防護,現在則強調以攻為守。
但以往台軍真的不注重攻守一體、既躲又打嗎?事實並非如此。國民黨逃台後,最早的軍事戰略就是“攻勢戰略”,企圖軍事“反攻大陸”。只是到“反攻大陸”無望的上世紀60年代,才漸取守勢。但到1980年代,蔣緯國將軍以中華戰略學會名義發起軍事戰略大討論,還是轉而確立了“攻守一體戰略”共識,也就是說那時起就“著眼不只在戰力保存也著眼戰力發揮”了。其他像“把戰火引向大陸”、“把主戰場推至海上”等等,都是上世紀90年代已提出的目標。如此一來,姜振中此刻強調戰力發揮,頂多不過是把軍事戰略的重心向“打”的能力而非“躲”的本事更傾斜而已,並非“耳目一新”之舉。
與軍事戰略的演變相配套,台軍的作戰思想長期強調主動性進攻性。這是其逃台後總結與解放軍作戰經驗得出的結論。所以,諸如戰略守勢戰術攻勢、逆襲、逆登陸、先制、反制等等,是台軍作戰教科書的常用術語。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台軍方對新軍事戰略幾經解釋,但外界還是霧煞煞。套用在場質詢的民進黨籍立委羅志政的說法,“我真的不知道‘國防部’在講什麼。在美國軍語中沒有‘重層嚇阻’,未來怎麼跟美軍及國際說明都是問題。”不知道籠罩在“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上的這層“戰爭的迷霧”,是緣於馮世寬自己又犯了不做功課的老毛病、原本就不清楚?還是軍事戰略調整的具體方案尚待研究所致?亦或台軍內部對蔡英文調整軍事戰略決策有抵觸,重複了當年對付阿扁那一套“換湯不換藥”的糊弄把戲?這樣的話,筆者也只能對“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猜想一番了。
新軍事戰略的突出特點
與馬英九總統當局“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軍事戰略相比,“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的突出特點:
一是以全勝性止動武念頭。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台軍一貫崇尚“孫子兵法”,其新軍事戰略明顯帶有孫子思想的烙印。與其說台當局公佈新軍事戰略是一種“軍事透明化”措施,不如說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全勝策”,意在使大陸始終處於“非危不戰”的戰略猶豫之中。這些年來,隨著兩岸軍事力量對比加速向大陸居絕對優勢方向傾斜,台軍無論數量、品質及發展前景均已無法與解放軍抗衡。解放軍優勢越大,美軍馳援越不可能,台軍就越不敢打仗。但一方面台獨要冒險,台軍必須備戰;另方面力有所不逮,台軍必須止戰,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威懾”。所以,“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及官員解釋突出渲染台軍所謂強大威懾能力,“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實際上是圍繞增加威懾力構想出來的。
綜觀“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戰略,突出了“威懾”二字。戰略目標重以懾止戰,作戰思想重先制反制,武器裝備重不對稱打擊,戰場建設重全維攻防,後勤保障重持久作戰。歸根結底,就是企圖使讓大陸認識到無速勝把握而慎重用兵、面臨巨大代價而不敢用兵、將鈍兵海上而無心登陸、會受困於戰爭泥潭而止步台灣本島。在威懾與實戰之間,新軍事戰略更重威懾。正如民進黨“國防藍皮書”所言,台軍“首要核心任務仍為建立有效嚇阻與防衛的能量,以嚇阻‘中國’對台軍事冒進”。
當然,台軍本來也不具備對解放軍戰而勝之的信心。從歷次演習看,台軍作戰預案基本建立在堅守一段時間、等待美軍馳援、爭取國際干預的想定基礎上。只不過即便是對於美軍戰時是否會賣力馳援,台軍實際上並無把握。如在立法院歷次有關答詢時,台軍標準口徑是立足獨立作戰。這是出於無奈,也是基本的事實,並非怠敵的詐術。因為假如美軍馳援台灣有如馳援韓國那般把握的話,台軍當然會用美軍增添軍事威懾可信度。故對美軍馳援問題,台灣當局和軍方行動上一直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發展準軍事同盟關係,平時造美軍馳援之勢,戰時成美軍馳援之實,另方面發展獨立作戰能力,嚇阻大陸動武念頭。
二是以進攻性強威懾能力。就是通過發展對大陸的戰略先制、反制打擊能力,提高軍事威懾的有效性。“進攻”是此次台軍方高層宣傳新軍事戰略的“主題詞”之一。馮世寬等反復強調,台軍不再是守勢;“重層嚇阻”不是消極防衛而是積極地“一層層消滅”;不讓戰火發展到台灣本島。有立委問,新戰略指導是否包括主動出擊?馮直截了當回答,是手段之一。又神秘地稱,細節不能講,但可從研發武器看得出來。說得夠明白了。消息靈通的台綠營背景“自由電子報”則直言,“重層嚇阻”就是在敵軍攻擊前先發制人。
如果說以往“有效嚇阻”更多注重通過增強專守防禦的韌性、讓解放軍“打不動”來支撐威懾效能,輔之以政治緩和措施、自我約束進攻性軍事能力以求和平的話,新軍事戰略則更強調主動進攻、給大陸造成得不償失的損失以懾止戰爭。這是民進黨的一貫思想,與阿扁時代“境外決戰”戰略思維一脈相承,反映了民進黨人的冒險性、盲動性、挑戰性。民進黨人的思維模式植根於反國民黨的“政治正確”,凡是國民黨主張的民進黨就要堅決反對,軍事戰略亦然。國民黨當局軍事戰略歷經調整,總方向是由攻轉守、前出轉收縮、軍事轉政治,所謂“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老虎不出洞”就是生動體現,背景則是“軍事反攻大陸”無望,轉而政治守成拖以待變。民進黨作為國民黨的天然對立面,要實現台獨的夢想,必然成為政治上的挑戰者,加之其軍事思維受西方現代戰爭思想及日本軍國主義理念影響深,故必走進攻和冒險路線。阿扁執政時提出所謂“境外決戰”戰略,大力發展中程彈道導彈、遠端巡航導彈、空對地導彈等進攻性武器,揚言導彈“打上海”、“打香港”,突襲三峽大壩,千方百計阻止大陸以武止“獨”。
蔡英文當局有沒有條件實行新軍事戰略?根據馮世寬等人一些說法,台軍目前似乎即具備某些物質基礎。如在回答台軍“以往也是陸海空多重防禦作戰,‘重層嚇阻’新意何在”的質疑時,馮語帶玄機地稱,當台軍設定“重層嚇阻”即代表戰力比去年強,有多方面作戰能力。他似乎是暗示台軍有了什麼“大殺器”,可以實施“重層嚇阻”了。又如,3月16日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質詢,直接面對台灣的大陸東部戰區,距離台灣最近250公里,最遠1380公里,台軍是否有能力、有計畫、有信心能拒解放軍1300公里以外?姜振中斬釘截鐵地回答:有這個能力,訓練和計畫都有。從武器裝備角度看,估計馮和姜指的是台軍裝備的雄風-2E巡航導彈、中程地地彈道導彈及F-16戰鬥機加強版、IDF戰鬥機對地攻擊版。另據“自由電子報”透露,台軍的雄風-2E巡航導彈的射程已突破馬英九總統時代限制,超過1000公里。
三是以全維性增防禦韌性。台軍方稱,解放軍已具備從東西海岸同時進攻的能力,因此,行之多年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指導改成“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馮世寬進一步解釋,“重層嚇阻”就是運用多層嚇阻手段,達到防衛固守的目的,“是敵人陷入多重困境,嚇阻其不至於輕啟戰端;如對方執意進犯,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于水際、殲敵於灘岸。台軍方強調,過去「有效嚇阻”意指開戰即決戰,一戰決勝負,“重層嚇阻”則轉而積小勝為大勝。
從上述闡釋可以看出,新軍事戰略之所以使用“重層嚇阻”這樣晦澀難懂而非“多層嚇阻”這樣簡單明瞭的用詞來概括,其主要用意,一是避免誤解,二是強調網路。所謂“避免誤解”,是避免誤認為“重層”是線性地理空間概念,即台軍自西向東設置一道道防線,逐次抵抗解放軍進攻。新軍事戰略將是空間上的全向防禦、時間上的持久防禦、手段上的無縫防禦,企圖使大陸犯台部隊在空間、時間、公域上處處受阻、處處挨打、舉步維艱,由此拓展防禦的縱深和韌性。也就是說,“重層”的“層”不僅是地理概念,還有類似美軍“全球公域機動與進入”戰略中的“公域”概念,包括陸、海、空、天、電、網等諸領域。特別是所納入的網路、電磁領域手段,便不好與傳統手段的“層”並列,因為網路、電磁是一個“融入”的概念,與台軍全部作戰體系融合在一起發揮作用。民進黨十分重視網路空間作戰,長期主張建立與陸海空三軍並列的第四軍種——網軍。此次出台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雖未決定建立網軍,但突出了網路戰建設。如此一來,台軍使用“重層嚇阻”不如使用“全維嚇阻”來得更容易理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