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台軍有無“重層嚇阻”的能力,台國防部強調,台軍從空中、水面到水下,都在非常努力研擬不對稱作戰,比如“智慧型水雷”就是有效嚇阻。此外還希望發展可攜帶進攻性武器的無人載具。換言之,台軍已經在向這個方向努力並具有初步的手段。
四是以死戰性求持久勝敵。即以魚死網破的戰爭意志和全面抵抗精神,對抗大陸動武。台國防部官員稱,“重層嚇阻”與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倡議的“多重嚇阻”主張相同,即以“水泥叢林遊擊戰”對付解放軍的戰機、軍艦和導彈突擊,“讓共軍知道,若犯台必定傷亡慘烈,動手前會三思”。林中斌曾說過,他的主張就是伊拉克遊擊隊對付美國的辦法,使用的不是什麼昂貴武器,卻讓美國灰頭土臉,只好宣佈撤退。可見,林中斌的“高見”,追求的是孫子兵法的“鈍兵挫銳,屈力殫貨,諸侯乘其弊而起”的境界。
台新軍事戰略的這重意涵並不新鮮,就是台軍的“焦土戰”理念的延續。“焦土戰”理念大體形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宣揚“焦土抗戰”、寸土必爭、抵抗到底。2002年4月阿扁執政時期,時任國防部長湯曜明揚言,台海如果發生衝突,“國軍”不惜使用“焦土作戰”來維護安全。如果說“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焦土戰”有什麼新發展的話,也許就在不僅堅持“焦土戰”傳統,即把台灣變成另一個“越南”、“伊拉克”,還包括不惜打到台灣全島“廢墟化”,讓大陸到手的是一座“荒島”、“死島”、“空城”。這裡面多少有點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味道,不由得使人想起二戰末日本保衛本土的全民殉葬式“焦土戰略”。問題是台灣能否做得到這個程度。
五是以孤戰性代美軍馳援。“防衛固守,重層嚇阻”雖重視美台軍事合作,但同時立足沒有美軍馳援境況下的孤軍作戰,包括使台軍具備無援軍條件下的完整威懾能力、獨立堅守台灣的完整防禦體系等。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民進黨固然重視美台軍事合作,不遺餘力鞏固準軍事同盟關係,但其內心深處是不抱幻想的。因為他們知道,美國不支持台獨,從未承諾馳援台獨引發的戰爭;小布希時代對阿扁的“脫韁行徑”已流露出“等待塵埃落定”苗頭,未來更難避免。正因為如此,民進黨的“國防藍皮書”十分強調“國防自主”,包括“國機國造”、“國艦國造”、國防預算提升至佔GDP3%等等。這些是競選時期的主張,也是其現行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當局、台軍方公開場合很少向台軍基層官兵、島內民眾大力度鼓吹“孤軍作戰”。原因在於,美軍未必來援固然是事實,他們心知肚明。但美軍馳援是台軍作戰、“全民防衛”的心理支柱。假如這個支柱坍塌了,美國援軍無望了,台軍官兵必將士氣大落,台灣社會必將恐慌蔓延。所以,對於“孤軍作戰”這個前景,蔡英文和台軍高層也“只能做不好多說”了。
未來台軍建設的重點領域
隨著“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逐步推行,台軍整軍備戰的重點可能有所調整。未來凡有助於強化軍事威懾的舉措,可能都會成為台軍建軍、備戰、作戰的選項。
一是加強中遠程進攻作戰能力。加速發展和升級各類地對地、空對地導彈,大口徑遠端火箭炮,察打一體遠端無人機,提高作戰飛機遠程突襲能力,為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展和配備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特種作戰部隊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向形成成規模滲入大陸一定縱深能力發展。
二是發展不對稱新質作戰力量。“非對稱作戰”是世界潮流,台軍亦不例外。台軍將針對大陸作戰體系的要害和薄弱環節,發展令對手“出其不意”、“防不勝防”的新型高技術作戰手段,改進加強傳統作戰手段,形成不對稱優勢。重點是網路攻擊、電磁作戰、無人戰爭、精確制導及隱身飛機、新型潛艇、超音速反艦導彈、智慧水雷等等。蔡英文即主張,充分籍助台灣在資訊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處於亞洲領先地位的優勢,提升資訊作戰能力,充分體現非對稱作戰思想。馮世寬稱,台軍正研擬“不對稱作戰”。
三是探索準大規模毀傷手段。民進黨具有冒險性,發展軍事能力會不擇手段。筆者憂心的是,不能排除民進黨當局會鼓勵台軍發展具有大規模破壞效應的作戰能力,包括準大規模殺傷、打擊非軍事目標、癱瘓民生設施、傷害無辜平民等等。諸如大規模網路攻擊、攻擊大型水壩、突襲核電站等等,都可能成為其思考的方向。但這樣的戰爭冒險手段固然可能對大陸形成威脅,更會激化兩岸矛盾、招致更有力的應對舉措,其後果對台灣而言,純屬“自殺”。
四是調整美台軍事合作。以迎合特朗普對盟友承擔自身防務責任的要求為名,爭取美支持台軍發展進攻性軍事能力、完善獨立作戰體系、構建新型軍事同盟關係。台會力爭美國在協助製造潛艇、購買F-35戰鬥機、建造“宙斯盾”驅逐艦、發展遠端導彈、完善美台聯合作戰體系等方面,大開方便之門。
五是完善獨立作戰體系。以建立完善獨立作戰體系、擺脫對美軍依賴為目標,發展遠端預警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網電作戰系統、進攻作戰系統、遠端投送系統、戰場保障系統等等。台軍對美軍戰時馳援迫切需要什麼,現在就發展什麼,努力達至系統配套、自成體系。
為落實新軍事戰略,台軍將發展戰略威懾、聯合作戰、非對稱作戰及先制反制、縱深突擊、網電攻擊、特攻作戰、防空反導、水雷戰、反航母作戰、飽和攻擊等理論,編寫相應訓練演習教材,進行相關教育訓練,展開作戰實驗驗證。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堅實經濟實力、技術實力、涉外事務實力及內部凝聚力,一以貫之、持續推動。否則只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
對新軍事戰略的初步評價
台灣當局新軍事戰略是阿扁時代“境外決戰”戰略升級版。無論思維方式、政治目的、策略手段、配套措施等,都有如當年“境外決戰”戰略的翻版。阿扁的“境外決戰”戰略被時任台軍高層實事求是地打了折扣,被馬英九總統堅決地予以否定。但是,隨著民進黨重新執政,這個戰略死灰復燃,既說明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略決定於政略這一基本原理,也說明了民進黨“政治掛帥”、“政治決定一切”的執政方式何其登峰造極。
台灣當局新軍事戰略帶有極強冒險主義色彩。強調進攻就是強調打仗、突出威懾就是突出威脅、大舉出擊就是大舉挑釁,最終寄希望於大陸不敢打,豈不荒唐之極。面對台獨的挑釁,如果大陸軍事上無動於衷,其前提只有一個,就是鄧小平當年對柴契爾夫人講的: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共產黨是李鴻章;假如大陸判斷台灣的軍力即將發展到造成不可承受損失的程度,豈不會加速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為按照《反分裂國家法》的規定,這樣的態勢會構成“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這一使用非和平手段的要件。換言之,蔡英文當局把威懾的希望寄託在冒險出擊、先制反制上,實質是把兩岸往戰爭道路上推。台灣能給大陸造成的損失越大,對台灣的戰略後果越嚴重。
台灣當局新軍事戰略不乏舊式戰爭思維。表面看,又是網軍、電磁頻譜,又是非對稱作戰、無人戰爭,“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跟上了資訊化戰爭的時代步伐。但是,時尚的面子裡面包裹著的是過時的裡子。台軍在防禦上企圖做到時間、空間、手段面面俱到、不留空白,與一戰時期的“機槍加鐵絲網”如出一轍,是典型的陣地防禦戰思維;台軍的“焦土戰”可以像一些“軍事專家”對薩達姆軍隊遊擊戰、巷戰、地道戰的預判,但政治原因導致這一切並沒有發生,台灣軍民就會為台獨同仇敵愾、替蔡英文和李登輝之流“玉碎”?台軍企圖把台灣島從“硬殼核桃”升級為“吐著毒蛇信子的刺蝟”,令大陸不敢下口、無從下口,不由得使用人想起當年的“堡壘主義”戰略,這種“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消極防禦必敗無疑。
台灣當局新軍事戰略“不仁不義”。新戰略為主張台獨的民進黨量身定做,本身就是非正義的戰略。拿台灣2300萬民眾作為台獨的人質,向大陸施加壓力,“不仁不義”。問題的核心是,假如爆發戰爭的話,必定是台獨所引發,用全島內包括不贊成台獨的民眾為台獨做盾牌、質子,道義何在、愛台灣愛在哪裡?退一萬步講,未來如果大陸方面真的走到“久攻不下”的地步,會不會出更重手,使用更有時效、更有摧毀力的手段?
台灣當局新軍事戰略必然失敗。台灣經濟實力、國際處境、發展前景決定了“重層嚇阻”能力根本形不成、辦不到,是“虛張聲勢”、軍事“大躍進”“放衛星”。馮世寬為什麼大吹大擂台軍具備這樣的作戰能力?此舉恐怕也是其規劃中的“重層嚇阻”之一層:語言嚇阻!2003年,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新聞部長薩哈夫就用過這個把戲。當CNN播放著美軍坦克攻入巴格達城內實況時,這位近在咫尺的老兄還在信誓旦旦地宣稱美軍沒有進城;無法否認時,則宣佈“我們是故意讓他們進城的,因為這樣才能更方便我們消滅他們,我們已經把他們的退路堵死了。”
“吹口哨走夜路”,也是“重層嚇阻”之一層!
解放軍中將李際均先生在2011年11月台北“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上有句名言:“如果台灣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比台灣用兵50萬都管用。”套用過來可以講,如果“重層嚇阻”能嚇阻得住民進黨搞台獨的話,就可以“防衛固守”住台灣島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5月號,總第2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