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東北地區資源、產業、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很強,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從長遠來看,東北具備經濟良好發展的基本條件,再大的困難也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改革不適宜的體制機制,改善投資環境,敢於擔當、狠抓落實,就一定能實現振興東北的目標。
“到2020年,東北地區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2%,為東北地區走進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奠定堅實基礎。”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明確總體思路,描繪發展目標,提出實現路,為打贏振興東北這場硬仗指明了努力方向。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發展能夠交出亮麗成績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為國家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這一體系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如今,由於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加上我國經濟呈現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的發展趨勢,曾經的“共和國長子”落後了。
近年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東北經濟遇到了不少困難。尤其是2014年以來,東三省經濟增速在全國居後,這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十幾年來沒有過的現象。據報道,2014年,黑龍江、遼寧、吉林GDP增速分別為5.6%、5.8%和6.5%,位列全國倒數第二、第三、第四位。2015年,遼寧、黑龍江、吉林GDP增速分別為3%、5.7%、6.5%,遼寧排在全國末位。2016年1-9月,在經濟增長方面,遼寧增速為-2.2%,吉林6.9%,黑龍江6.0%,而全國平均水平為6.7%;東北在全國“四大板塊”里墊底,增速也偏低。內外部不利因素交織,嚴峻形勢前所未有。振興東北經濟,已經不只是三個省的發展問題,而是國家的一個重大戰略。對於振興東北經濟,我們必須保持高度重視,要拿出扎實有效的措施,讓這個老工業基地重新“旺”起來。
著力振興東北經濟,需要改善投資環境。近年來,關於東北經濟“斷崖式下跌”、“塌陷”、“失速”等言論不絕於耳,更有甚者以“投資不過山海關”來唱衰東北。對於東北而言,投資環境的好壞從根本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快慢。2016年以來,為讓東北再振興,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也給東北經濟發展提供了硬保障。去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8月22日,《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印發;12月19日,《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印發……在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同時,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自身的升級改造也在加速。這些舉措都有利於東北經濟的“根”扎得更深、更牢,為東北經濟發展激發了強勁的內生動力。
著力振興東北經濟,如何擺脫尚未解決的體制機制性矛盾是一個不容回避、亟待處理好的問題。東北地區所面臨的困境在《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有很直接的表述: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思想觀念不夠解放……要解決發展矛盾、突破困境,重振東北經濟,就需要新思維、新思想,在技術創新和制度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持。兩者只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取得雙贏。
千里沃野播希望,白山黑水譜新篇。東北地區資源、產業、人才、基礎設施、區位等支撐能力很強,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從長遠來看,東北具備經濟良好發展的基本條件,再大的困難也只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勠力改革,構建起同市場無縫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各地各部門明確主體責任,把握機遇、開拓創新、敢於擔當、狠抓落實,就一定能譜寫東北全面振興的時代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 張勝磊)
(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