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日華人科學家點評日為何屢獲諾貝爾獎
http://www.CRNTT.tw   2016-10-24 08:33:51
  中評社北京10月24日電/日本最近3年連續有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21世紀以來平均一年誕生一名諾貝爾獎得主。對此,在日本從事科研工作的華人學者認為,相對寬鬆平等的研究環境、不隨波逐流的科研精神以及心無旁騖的科研態度,都是取得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的必要條件。基礎研究環境相對寬鬆巨東英教授1992年獲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日本埼玉工業大學副校長,同時也在上海交通大學等中國高校兼任博導、教授。他說:“日本現在屢獲諾獎,說明在我們當年來到日本的那個時期,日本比較重視基礎研究,研究環境比較寬鬆和自由。”

  巨東英回憶自己在京都大學讀博士期間,教授提倡學生發揮想象力,鼓勵他們自己尋找科研方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跨學科學習。日本教授都很支持博士生的自由研究,並提供建議。

  他說,日本現在拿到多項諾貝爾獎,還是受惠於那個階段的科研和教育政策。現在總體上經費更多,但經費使用方面管理特別嚴格,各個環節的審查很緊,對科研人員的壓力太大,導致科研人員造假現象抬頭。不過,日本現在還有一批人堅守基礎研究,經費拿的不多,但能基本夠用。

  巨東英說,所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基本都是靠研究人員自身興趣和學術研究本身意義來推進的。科研人員應該首先考慮這些問題,而不是考慮什麼項目能拿多少經費,那樣就受到很多約束。

  他建議,對待科研不要一刀切,不要以項目和經費來評估人,要鼓勵一部分人致力於基礎研究。談到研究論文發表問題,他說,實際上很多日本諾獎得主當初的研究成果並不是發表在高級別的雜誌上。他以自己所在的學校為例說:“我們不以論文數量論英雄。在評教授的時候,對一個人各方面的貢獻綜合評估。雖然也有幾年內發表多少論文的要求,但相對來說比較靈活,如可以用專利來替代。”

  基礎研究需要默默堅守
  日本築波科技株式會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波博士畢業於日本築波大學,曾分別在日本國立通信綜合研究所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工作。他認為,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很多都是長期默默從事研究工作。雖然基礎科學研究的環境不一定盡如人意,但是他們都能長期堅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終在該領域打開一扇大門。

  王波在築波大學讀博士時,認識築波大學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教授。他說,在得獎之前,白川教授在築波大學可以算是默默無聞,退休後連一張辦公桌都沒有保留。就在他退休半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築波大學才給了他一個名譽教授職稱。王波說,日本科研人員非常有專注精神,能夠在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