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北京文藝創作枝繁葉茂。
北京文學事業屢創“全國第一”:今年4月,北京作協副主席曹文軒獲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在去年茅盾文學獎的評獎中,格非以《江南三部曲》、王蒙以《這邊風景》獲獎,北京作家獲獎數量位居全國第一;2014年度魯迅文學獎評獎,五位北京作家獲獎,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過去兩年(2014-2015),北京共出品電影561部,總票房達到54.33億元,連續九年高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
舞台藝術方面也是成績喜人,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冰山上的來客》代表北京市代表團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一舉拿下“劇目金獎”“最佳舞台美術獎”。除了引進世界各地優秀演出劇目,大劇院近兩年陸續推出歌劇《方志敏》《長征》《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話劇《樣式雷》等一批優秀原創劇目,藝術生產之活躍,為世界所稱讚。一座劇院,為一座城市提供面向世界的空間和視野,它是精神堡壘,亦是開放的全民藝術大學,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引領整個城市。
中國精神、首都水準、北京特色,擁有優良基因的精品力作,正在一部部、一批批湧現。北京文藝,在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下,正在努力踐行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懷。
關鍵字:扶
保創作——全程扶助促繁榮
戲出來了,沒地兒演出,這可如何是好?北京京昆文化藝術團團長趙羽犯了愁。該團創排的現代京劇《大釗先生》,通過回顧李大釗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展現大釗先生的革命精神、信仰光輝和人格魅力。該劇2011年在北京政協禮堂演出時,大獲好評,今年啟動重新編排,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北京演出場所雖多,然而費用高昂,不是每個劇團都能承受得起的……
諸如此類,北京文藝創作鏈條,時常會面臨各種困境。如何解困?考驗著文化主管部門的責任與智慧。
“我們必須跟上節拍,下功夫研究解決。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對於當前文藝發展的瓶頸,總書記可謂一語中的。在總書記講話指引下,北京市積極探索創新機制,破解舊有難題。
從最初的原創、排劇,到最後的展演、刊播,北京建立了文藝作品創作的全流程參與機制,為優秀文藝作品的孕育一路保駕護航。
在原創環節,有被寫作愛好者們親切地稱為“劇本超市”的北京劇本推介會。在推介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草根”作者可以帶著自己的劇本,直接面對市場找買家。另一方面,文化企業也能物色到讓他們滿意的劇本。截至目前,“劇本超市”累計接納劇本近萬部,其中有200餘部優秀劇本找到了好“婆家”。
在排劇環節,有為文藝團體提供排練場所的劇目排練中心。排練中心位於東城區美術館後街的77文創園內,擁有兩間大排練廳、10間中排練廳和6間小排練廳,並配有一間130平方米的劇目彩排合成廳。其以低價高質的專業排練服務,緩解了演出院團多年來面臨的排練貴、排練難問題。目前,劇目排練中心已承接89台排練劇目,其中76台成功上演。
在展演環節,有連接市場與院團的北京市劇院運營服務平台。這個由市文化局主辦的公益性平台,通過政府出資購買劇場資源,以零場租或低場租的方式提供給文藝院團,解決演出場地難的問題。在平台的推介下,北京京昆文化藝術團的現代京劇《大釗先生》最終敲定於10月29日在中國評劇院上演。
“除了幫文藝院團找演出場所,我們還解決了劇場沒演出的問題。”劇院運營服務平台負責人張海君說。據他介紹,一些劇場利用率較低,常年閑置,平台通過資源統一配置,提高了劇場利用率,比如中國評劇院此前一年演出只有80場左右,在平台的幫助下,躍升至每年150場左右。此外,為吸引更多觀眾欣賞到優秀劇目,該平台推出的演出劇目還實施惠民低票價政策,100元及以下票價,占可售票數30%以上。
院團有地兒演出,劇場不再閑置,觀眾低價看戲,劇院運營服務平台“一箭三雕”,讓三方得實惠。目前,平台已支持14家劇場演出近200場次。
好劇優先排、好戲優先演、好片優先播、好書優先出,北京文藝創作的全流程參與機制,為文藝精品力作的推出,架構起“扶著走”的安全保障。
同時,北京市對文藝創作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碼。兩年來,市級財政對文藝創作的專項資助達5億元;今年,又設立了宣傳文化引導基金、文化藝術基金、影視出版基金,計畫每年投入4億元,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重大題材創作,調動各方積極性,激發創新創作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