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學校利大弊大
特蕾莎·梅在有關教育改革的發言上表示,禁止學校選拔學生的規定實行過久。她希望放寬學校不能夠選拔學生的規定,讓新的學校有選拔學生的權利,並讓非選拔學校在有需要和適當情況下改為選拔學校。
在特蕾莎·梅看來,很多人迷失在1950-1960年代形式的文法學校對社會階層流動是否有影響的爭論中,但她強調,目前改革的,是未來的文法學校,“這將會是一個真正多元化制度的一部分”。
“我們容忍了這個制度太長時間,這個武斷的規定阻礙學校挑選學生,教條主義和思想犧牲了兒童潛質的發揮,”特蕾莎·梅說道。
保守黨政府的新計畫將咨詢公眾如何令文法學校更廣泛收生,避免文法學校成為“有錢給子女補習應付考試的家庭的專利”。
綠皮書還對申請新建重點中學的地方政府有一些規定,比如,學校必須錄取一定比例的貧困家庭學生;新建重點中學必須與“差校”形成幫帶掛鈎;要設計能“防家教”的考卷,給無力請家教的孩子更公平的競爭機會;小學畢業沒考上重點中學的孩子,在14歲和16歲時還可以再考等。
教育大臣格林寧對BBC表示,政府希望創立21世紀的文法學校,強化教育制度,給劣勢兒童更多機會。
被指“假公平”
到目前為止,這份教改已經在英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支持者贊同給予“窮人機會”,而批評者認為改革帶來的是“假公平”,只會進一步導致不公,難以彌合社會裂痕。
教育標準局督學主任維爾肖爵士(Sir Michael Wilshaw)批評說,貧窮兒童在政府的新計畫中無法得益。他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這是倒退的做法,“回到把孩子在11歲就分化的日子,拖慢過去十多年取得的進展”。
維爾肖還預言,貧窮兒童在政府的新計畫中無法獲益。他說,如果英國只能確保前15%-20%的學生獲得優質教育,那將是一種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