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罪行無法抹去 道義自在人心
http://www.CRNTT.tw   2016-08-15 09:09:32
 
  然而,隨著日軍逐漸穩定對東南亞地區的占領控制,其殖民侵略本質日漸暴露,主要體現在軍事法西斯殘酷統治、經濟壓榨以及文化同化政策。特別是隨著中後期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由攻轉守,進而節節敗退,日軍對於東南亞地區占領政策日益變本加厲。東南亞人民開始覺醒,並意識到日本的占領政策與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政策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日本不過是在亞洲的“歐洲宗主國”的翻版,其占領東南亞並不是為了“解放東南亞”,真實目的在於通過攫取東南亞的資源,為日本的侵略戰爭服務。在此背景下,東南亞各地的反日運動蓬勃發展。

  東南亞人民覺醒並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展開。第一,通過組織軍事力量直接與日本軍隊開展武裝鬥爭。具有代表性的有泰國駐美大使發起的“自由泰運動”,菲律賓共產黨的“人民抗日軍”,印度支那共產黨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馬來亞共產黨領導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昂山將軍領導的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等。在眾多的反日武裝力量之中,東南亞的華僑以支援中國抗戰為中心的反日運動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第二,通過參與日本的軍政,利用自身的地位與影響力,向軍政當局以及日本政府逐步施加壓力,間接謀求更多的自治權利以及民族獨立。例如:1943年8月緬甸“獨立”,9月馬來亞咨詢委員會成立,10月菲律賓“獨立”政府成立,1945年3月越南“獨立”。在大多數情況下,上述兩種方式交織配合進行是東南亞人民反日運動一般形態,亦即武裝鬥爭力量總是與日本軍政內部的反日力量保持密切聯繫,共同推動反日運動的展開。

  東南亞人民的覺醒與反抗作為太平洋戰場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極大地牽制了日本的軍事力量,同時給盟軍提供大量重要軍事情報,為盟軍成功推動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潰敗及其最終投降作出了重要貢獻。東南亞人民的覺醒與反抗,揭露了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占領與之前歐美列強的殖民侵略在本質的一致性。東南亞人民的反日鬥爭也正是太平洋戰爭之前東南亞人民反抗歐美帝國主義鬥爭的延續。這也是以昂山將軍為代表的追求民族獨立的民族主義者從反抗歐美殖民者轉向親日進而反日的歷史延續性的原因所在。這種歷史性的轉變也證明了日本侵略者相比歐美殖民者更加虛偽、殘酷的一面。

  抗日運動末期,被日本趕走的西方殖民者一度試圖恢復太平洋戰爭之前對東南亞的殖民統治。而已經覺醒的東南亞人民沒有再次受到蒙蔽,對企圖卷土重來的西方殖民者展開了堅決和頑強的鬥爭,並最終贏得了民族獨立。

  (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