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澳華文媒體總編:澳為何要與“上帝”為敵
http://www.CRNTT.tw   2016-08-11 10:57:28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編者按:曾被中國人視為旅遊、移民、留學好地方的澳大利亞,近期因南海問題及澳運動員污辱孫楊等事件,成了中國人眼中持“政治偏見”“種族偏狹”的“壞榜樣”。這幾天,無論是旅澳華人還是中國讀者都在問:為什麼有澳大利亞人對華如此不友好,顯示出“狹窄而又不堪的心胸”?澳大利亞華文報紙《聯合時報》總編單寶明為《環球時報》撰文時,提到澳前總理阿博特說過的那句話——澳對華政策受到“貪婪和恐懼”兩種情緒的驅動,並分析為什麼在最大經濟夥伴中國這個“上帝”面前,會有澳大利亞人做出有悖於常識和公理的舉動。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澳大利亞代表處代表陳敏撰文認為,澳大利亞人膜拜的是實力,講的是利益,與中國人講的“長久友誼”“王者無敵”完全背道而馳,中國只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就會有更大的空間去影響澳大利亞。

  五六年前,有一部西方拍攝的反映“毛時代”的電影在墨爾本首映。筆者在現場發現,澳大利亞觀眾顯得很興奮,以為電影反映的時代和現代中國差不多。筆者在澳生活已超過26年,在與當地人的接觸中,會有這樣的感觸:45歲以上的澳大利亞人都經歷過東西方冷戰,在他們所受的教育里,共產主義是作為“洪水猛獸”出現的。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與西方的經濟往來越來越多,但在澳主流社會中仍存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這種超越經濟層面的衝突顯得不可調和,因為它涉及自由資本主義的核心本質,諸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民主制度等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念。這就是為什麼中澳之間稍有風吹草動,這種衝突或對立就會被放大出來。

  但澳大利亞人知道中國很重要。2012年5月《澳大利亞人報》網站刊文說,澳大利亞的繁榮可歸結為五個字母,那就是China。這是因為,中國是澳第一大經濟合作夥伴。中澳自1972年建交以來,兩國貿易額增長了1200倍。從鐵礦石到羊毛再到食品,中國給澳提供了巨大市場。僅2012年的統計,澳平均每個家庭收入有1.05萬澳元(約合5.4萬元人民幣)得益於中澳經濟關係。按照澳媒的觀點,中國人從澳購買原材料、來澳旅遊及送孩子來澳留學,僅這三項就為澳帶來豐厚利潤,加上大量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商品,澳通貨膨脹率多年來始終低於3%,這些都是中國給澳洲帶來的好處,幫助澳成為唯一沒有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西方發達經濟體。

  在西方有一句話,“顧客就是上帝”。很難想象在中國這個“上帝”面前,一些澳大利亞人怎麼會去做有悖於這種常識和公理的舉動呢?我們只能說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沒有產生契合,夾在中美之間的澳大利亞,成了美國和西方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這是澳時常做出與常理相悖的反向行為的主要原因。

  筆者有位澳大利亞朋友,曾是《墨爾本時代報》的編輯。這位英國移民認為近代中國落後,“落後到這個民族連創造力都沒有了,只會copy(抄襲、複制)別人”。他和我這樣說的時候帶著一種強烈的優越感。但自從在中國當過一年外教、親眼所見中國的巨大進步後,他前不久聊到中國時態度有很大轉變。與他談到來墨爾本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筆者開玩笑:“你們快無處可逃了。”過去墨爾本的高檔住宅區,基本上住的都是白人,華人擁入後,一些白人開始外遷。這位澳大利亞朋友連忙說:“不。現在變了,華人看上的住宅區,增值潛力大。華人眼力准。我們要跟著華人走。”他的話,從一個側面證明華人正逐漸被白人接受,這其實就是文化融合的表現。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