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院士:三峽是長江防洪體系的骨幹 但非全部
http://www.CRNTT.tw   2016-07-27 09:22:50
 
  陸佑楣把三峽工程1919年至1992年的論證決策階段以新中國成立為分水嶺,劃分為兩個時段。“1919年至1948年,三峽工程的設想主要以發電和航運為主要目標。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92年之間,三峽工程又進行了充分的勘測論證,不過這個時段一開始,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目的就明確為防洪。”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正遇上了歷史上的多水期,曾經有過幾次大洪水,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長江兩岸損失慘重。

  “‘治國先治水’,當時領導人將治水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要做好長江全流域的整治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首要的是控制長江幹流的洪水,減緩長江中下游的洪水災害。”陸佑楣說,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就是保護江漢平原。

  荊江大堤水利工程始建於1954年,位於武漢上游、枝城下游,是保護荊江以北、江漢以南的重要防線,也是長江防洪重點確保工程。

  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建成後可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護江漢平原1500萬人口和150萬公頃耕地免受洪水威脅。

  關於發電功能,陸佑楣介紹,發電不是建設三峽工程的必要條件,卻是充分條件。目前,三峽電站總安裝32台單機容量70萬千瓦的水輪機組,總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含兩台5萬千瓦電源電站),多年平均發電量882億度,具有足夠的經濟效益,以償還工程投資。

  關於通航能力,陸佑楣也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在三峽工程論證階段,重慶到宜昌河段的通航能力極低,年貨運量1000多萬噸,不僅通航的船只噸位有限制,而且還不能夜航。三峽水庫建成之後,江面開闊,水深加大,航道不再曲折,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三峽航道實現24小時晝夜通航。現在三峽船閘的通航能力已達到1億噸,是建壩前的5.6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