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莫讓“農村防洪”被“城市防澇”甩幾條街
http://www.CRNTT.tw   2016-07-25 10:06:51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儘管天氣轉晴,但全國多地的防汛安全弦依舊緊綳著。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媒體和坊間民眾都呼籲,重視城市防澇,也要多關注農村防洪,不能讓農村成為救災的新聞盲區。

  應該說,這些呼聲不乏現實指向:就人員傷亡等情況看,南方和北方洪災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確實主要在鄉村。很多鄉村在特大洪災中,也動輒呈現出“一受災就很嚴重”的局面:與常在輿論場激起輕快畫風的城市“看海”不同,農村地區遭洪水侵襲後,常伴著人員傷亡、房塌路陷的破敗景象。

  一些農村地區已成洪災重災區,跟農村防洪疏洪水利基礎設施薄弱不無關係:現實中,農村排水系統、溝渠容量、危房改造等,確實存在很多問題。7月初,武漢新洲區舉水河西岸發生潰敗,潰口達70多米,就跟沿河堤口沒加固有關,這最終導致附近6個村莊被淹。此前還有地方水利幹部反映,農村防洪排澇標準還較低,中小河流、中小水庫防洪能力比較弱,由於資金和現實因素,很多中小河流防洪標準為5年一遇;一些未經除險加固的小型水庫,存在溢洪道狹窄堵塞、壩基滲水等現象;一些無人管理的“山塘”,成了汛期頭頂的“一盤水”。

  防汛設施規劃建設闕如,在農村地區幾乎是種常態。過去村內、道旁自然形成的蓄水大坑,可以直通河流的排水渠、洩洪溝,很多被建築廢墟和垃圾填平,很多人在行洪通道內建房、耕種、傾倒垃圾,造成“人水爭地”、行洪不暢,到洪水來時也容易形成“人造洪峰”。有調查顯示,國內渠系水利設施絕大部分已喪失其運行功能。正因如此,有人呼籲,把農村防汛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規劃,不論村內街道還是環村公路設計,都要預留排水溝渠。

  “硬件”上的羸弱還是其表,農村地區“裡子”的凋敝或者說空心化,更是農村防洪減災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由。本質上,農村受害嚴重,也是為城鄉二元格局下的農村空心化的後果折射,鄉土經濟積弱再加上婦孺老人自救能力欠缺,既讓農村長遠防洪能力受限,也對其災時的防汛抗旱組織動員、災前轉移提出嚴峻考驗。

  空心化的農村,是以信息淤塞等為衍生成本的。農村地區預警信息接收,就是個很現實的問題。防災預報無法憑借現代化通訊設備,只能靠入戶敲門或敲鑼提醒等原始手段,在很多地方仍是現實。

  水利基礎設施和災前預警羸弱的,不止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偏僻鄉村,有些不算城鄉“二分法”體系中的城鄉接合部,同樣如此。

  平心而論,“農村防洪”和“城市防澇”在保障力度層面有差距,是很難改變的事實,但“城市防澇”甩“農村防洪”幾條街,本身並不合理,也亟需改變。這就要求,要著力補全農村防洪短板,而不是讓農村成為防災窪地和災情感知盲區。

  最起碼的,讓“一事一議”的農村水利興修,盡早“落子”在制度化防汛規劃體系中,防汛規劃中也要將蓄滯雨洪能力跟土地利用結合.有關方面也要做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和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關鍵時刻也以充分人力幫助那些農村老弱病幼避災,給他們更具人文關懷厚度的災時庇護力度。

  (來源:光明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