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綜合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核心要義是通過市場取向的綜合創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學、市場更有效、企業更有活力,從而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行業出清和盈利狀況改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下一步推進工作,要堅決按照中央要求,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質屬性,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質量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
通過簡政放權等改革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改革取得顯著成績,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依然存在。以投資領域為例,當前束縛企業活力的最大障礙依然是投資審批時間長、程序多。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行政審批形成了“行政部門設權、事業單位評估、行業協會認證、關聯企業收費”的“審批套娃”,制約著企業投資經營。這些行政審批權力又通過法律、條例、辦法、細則等形成了“法規套娃”,固化了部門利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釐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加快拆解兩種“套娃”,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審批許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
通過要素價格等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價格反映供求關係,價格信號引導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逐步增強,但仍有一些價格信號不明確,甚至是紊亂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水、電等領域價格改革;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加強產權保護,發展技術市場,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通過深化改革使國有企業做到生產能多能少、員工能進能出、企業能生能死。當前,供給過剩的領域主要是傳統重化工業,生產要素流動難、“僵屍企業”多等問題在一些國有企業比較突出。一些國有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自己不能決定;越是經濟困難的地方,人們越往國有企業里擠,企業減員困難;企業破產涉及人員和債務,沒有錢解決不了問題,難以順利破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研究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富餘人員的分離和再就業、不良債權的重組,以及“僵屍企業”的破產重整或清算,進而激發國有企業的生機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