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側重解答實際問題,是針對我國宏觀經濟供求關係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過去,我國宏觀經濟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供給短缺,需要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發展水平提高,現在我國宏觀經濟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部分產能過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並存,需要供給和需求更好匹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我國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需要。這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實現“雙中高”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確定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體現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很強,是保持“雙中高”即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行動指南。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資本、資源等要素活力的釋放,使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三期叠加”時期,面臨產能過剩、供需錯配等突出問題,加之投資回報率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人口老齡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從國際看,全球外貿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國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速追趕的兩面夾擊,低成本優勢減弱,製造業創新能力不強。在新形勢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動選擇。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規模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但大而不強的特征仍十分明顯:我國產業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有待提升,核心競爭力還不強。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產業要邁向中高端,迫切需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消除過剩產能以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實現傳統動能更新和經濟轉型升級。同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發展新行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體制機制障礙,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關鍵環節。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沒有跟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近些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或國內“海淘”形式的跨境購買金額迅猛增長。海外購買力旺盛,說明國內需求空間巨大。拉回海外消費,需要國內產品來一場“品質革命”,跟上消費升級步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生產端入手,破除體制障礙,降低企業成本,推動適應新需求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完善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種基本手段,前者主要解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後者側重熨平短期的經濟波動。宏觀調控既需要需求管理,又需要供給管理;既需要總量調控,又需要結構調控;既需要短期調控,又需要中長期改革。如果市場充分有效,需求刺激也能推動結構優化。但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需求政策的經濟拉動作用有時並不明顯,還可能加劇結構矛盾,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