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日前,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統計數據引起廣泛關注:人民幣貸款新增5556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510億元,兩項數據同比、環比均明顯下降。儘管央行相關負責人隨後進行了說明,但市場上關於貨幣政策的各種猜測依舊不斷。專家指出,對短期個別數據波動的過度敏感和解讀,是經濟轉型時期焦慮心態的體現。要看到,中國的深化改革與經濟轉型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只有辯證看待當前的成績與問題,才能正確理解數據和政策,進而準確把握中國經濟大勢。
現狀:有成績有問題
成語“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熟知。相比於大象,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往往更容易被以偏概全,而誤判經濟形勢還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社會預期及政策制定,不利於經濟從根本上走穩走好。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在逆勢取得不俗成績的同時,依然面臨著很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矛盾和結構性問題。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在用電量、工業品價格、固定資產投資等很多實物性指標上都出現企穩甚至反彈,這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下是來之不易的。與此同時,經濟下行態勢有所減緩也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例如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依舊高企,勞動力成本上漲趨勢未明顯緩解、營改增等新政發力還尚需時日等等。”牛犁說。
其實,中國經濟“成績”與“問題”並存的情況在很多數據中都有所體現。以14日的最新數據為例,一方面,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個百分點,且仍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反映出我國消費動力的強勁;另一方面,1—4月份民間投資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個百分點,則表明了當前市場需求依然疲弱、企業投資意願不足、市場准入限制亟待進一步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