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兩岸與外部勢力參與南海問題的實際行動
中國大陸作為區域內的大國,在解決南海爭端中往往能夠高瞻遠矚、與時俱進,努力與直接利益相關方——東盟及其內部主要國家進行溝通和磋商。同時,東盟為了不惹惱中國大陸,也積極以對,加強與中國大陸的對話,也就是說,雖然南海問題牽涉到“六國七方”以及區外美日等大國,但東盟採取的措施是欲將其放置在中國——東盟的二元互動結構之中。
而美國在上述的棋局中,似乎只是東盟用來與中國大陸談判的砝碼,並無多少直接性參與權利。但美國仍然欲通過三種方式持續介入南海問題,即“強化美國在南海區域的軍事存在;強化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聯繫;將南海問題多邊化、國際化,”⑪以增強其“協調人”或“仲裁者”角色的分量。在各方皆依憑多種管道自謀出路的情勢下,台灣被邊緣化的趨勢不言而喻,除了馬英九總統增強太平島的正常防務外,並未與其他五國就南海爭端展開正式協商。
兩岸南海政策的影響與評析
(一)兩岸南海政策並未對其餘各方形成牽約力
依據前述分析看,當前“六國七方”只有中國大陸才將主權問題置於首位,台灣更是有心無力其餘各方均各行其是。特別是在東盟內部,一旦各聲索國將主權問題擺上台面,似乎就會影響到東盟整體的團結與合作。美國方面似乎也不願觸動敏感神經,協調各方在主權爭端上的矛盾,而僅僅只想以此為藉口參與到南海資源的開發中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這樣,在主權問題上,一來其不是各方均關注的焦點;二來各方皆沒有意願處理。毋需質疑,將“主權”問題凍結起來很有可能會成為各方共同意見:第一,有利於東南亞聲索國毫無牽絆的掠奪資源,而不受主權歸屬問題的制約;第二,有利於美國繼續參與南海問題的“協調”;第三,有利於繼續維持台海現狀,保持美台的特殊關係;第四,有利於穩定南海局勢,避免引爆攸關各方核心利益的導火索。加上,“美國在南海衝突的立場是南海'地位未定論',其核心思想就是儘量拖延南海問題的解決防止南海為某一大國控制。”⑫不言自明,兩岸南海政策勢必難以遏制其結盟的基本走向。
(二)南海爭端將發展為中國大陸、東盟、美國的三角博弈
隨著中國大陸的不斷強大,再進一步強化南海問題“東盟化”似乎是周邊國家內部的大勢所趨,也是其意所向,由此東盟拉美國下水也就不足為怪。何況,“從中美關係的角度來講,中國崛起使美國的憂慮逐漸增強,並使兩國關係的競爭性多於合作性。”⑬站在美國的視角上看,無論有沒有南海問題,美國以鞏固第一島鏈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任務都是勢在必行的。現在,既然有了東盟的“搭台”,美國一定是求之不得、也是當仁不讓。於此,情勢將發生兩方面的變化:其一,之前,東盟與美國的相互借用、心照不宣的曖昧關係很有可能演化為平起平坐、身份對等的契約/同盟關係;其二,過去,南海問題處於“春秋戰國”一盤散沙的時代,而如今,因為美國的涉入,勢必會演變為“三足鼎立”的相對均勢格局。換言之,中國大陸、東盟、美國任何一方的倒戈都必將會對第三方帶來致命一擊。或許,唯有在南海保持相對平衡的局面,才有可能會創造“三贏”甚或“多贏”的結局。
(三)兩岸南海合作的空間相對有限
原本,無論是涉及到海洋政治領域的合作還是非政治意義上的經濟與技術合作,對兩岸皆是有利無弊。可是,由於以下理由,導致兩岸南海合作空間相對有限:一是台灣南海政策的出發點並非是要守住“家產”。也就是說,它並不認同抑或共建“一個中國”。目前,在國際現實中,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民眾普遍將“一個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劃等號,這就使得初期兩岸皆有意保持的模糊和彈性空間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二是兩岸南海合作的動機不一樣,“大陸要求兩岸南海合作主要目的是維護中華民族的領土和主權完整,但台灣強調的是參與國際社會,彰顯'中華民國'的實際存在。”⑭通過海洋問題也隱射了兩岸政治關係的基本矛盾,即“首先是兩岸進行相關維權合作時的身份定位問題;其次是兩岸對於各自在維權中的目標選擇問題。”⑮三是美國要求台灣不能與中國大陸聯合。“在台灣對大陸沒有產生足夠信任感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將自身的安全託付給大陸,冒著損害美國安全保護的風險,積極推進兩岸南海合作。”⑯四是出於維護其在東南亞經濟利益的顧慮,有必要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
(四)台灣在南海爭端博弈中的邊緣性危機難以化解
伴隨著中國大陸、東盟、美國三邊組隊逐步完成。誠然,台灣被排斥在三方角逐之外,既沒有主導權,少有發言權,但其何去何從仍備受關注,畢竟台灣還實際控制著太平島和東沙群島等。然而,事實上,台灣在南海爭端中的“影子化”趨勢似乎又難以扭轉。首先,台灣既缺少主權國家的法律身份,又受困於“一個中國”的擔憂,於是自然就失去了爭取南海權益的正當理由。一旦將南海問題訴諸法律途徑時,台灣的利益訴求便是投靠無門。其次,近年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漸次推進,東盟對台灣的經貿依賴程度有所降低,出現了“負相關”走勢。東盟對台灣可能更加肆無忌憚。最後,倘若兩岸關係在往後的發展中生變,也勢必會致使台灣可論述的空間受到擠壓。固然如此,但大陸也從未放棄爭取兩岸海洋合作的努力。有關南海爭端,大陸是主張台灣可在兩岸框架(“一中”架構)下進行表達其“主權”的訴求,而其他非政治領域議題均可不受此限制,可享有一定的生存與活動空間。可知,台灣要想挽救泡沫化的險情,惟有與大陸合作,才是明智之舉、也是可行之路。
注釋
①馮梁、王維、周亦民:《兩岸南海政策:歷史分析與合作基礎》,載《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年第4期,第8頁。
②趙國軍:《論南海問題“東盟化”的發展——東盟政策演變與中國應對》,載《國際展望》2013年第2期,第90頁。
③郭淵:《冷戰後美國的南中國海政策》,載《學術探索》2008年第2期,第54-55頁。
④江宏春:《美國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及其政策演變》,載《太平洋學報》2013年第12期,第76頁。
⑤高聖惕:《論南海爭端與其解決途徑》,載《比較法研究》2013年第6期,第35頁。
⑥李克強:《打造責任共同體,中國會果斷回應南海挑釁》,載《京華時報》,2014年4月11日,第3版。
⑦方曉志:《對美國南海政策的地緣安全解析》,載《太平洋學報》2012年第7期,第50頁。
⑧盧芳華:《試析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載《東南亞南亞研究》2009年第4期,第8頁。
⑨葛紅亮:《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評析》,載《外交評論》2012年第4期,第68頁。
⑩郭震遠:《台灣當局應對東海、南海局勢的政策分析》,載《中國評論》(香港)2012年第10期,第11頁。
⑪江宏春:《美國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及其政策演變》,載《太平洋學報》2013年第12期,第78頁。
⑫郭淵:《冷戰後美國的南中國海政策》,載《學術探索》2008年第1期,第57頁。
⑬劉雪蓮:《奧巴馬政府積極介入南海問題的層次性動因分析》,載《國際觀察》2013年第4期,第40頁。
⑭宋燕輝:《兩岸南海合作:原則、策略、機制及國際參與研析》,載《台海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頁。
⑮郭震遠:《海峽兩岸加強海洋事務合作的主要障礙分析》,載《中國評論》(香港)2013年第10期,第6頁。
⑯王公龍:《美國南海政策調整與兩岸南海合作的空間》,載《國際論壇》2011年第6期,第4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5月號,總第2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