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關係的三大迷思與後520展望
http://www.CRNTT.tw   2016-05-17 00:51:35
 
  “九二”、“兩岸”的字眼就代表充分善意?

  蔡英文在選前就提出“維持現狀”的主張,表示在兩岸關係中不會主動惹麻煩,更在赴美訪問時拋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說法,用迂迴的方式回應大陸的“一中”訴求。她也不像以往般排斥“九二”的字眼,甚至在許多公開場合與媒體專訪時會主動提及,更在“監督條例”的名稱上拍板使用“兩岸”一詞,以免其它更激進的台獨用語刺激大陸。綠營普遍認為,蔡英文的系列舉動已向大陸釋出足夠的善意,大陸不應再作得寸進尺的要求,同時也應拿出更多的善意回應。

  之所以將這樣的觀點稱為“迷思”,主要是由於這些看法都是出自綠營“想當然爾”的本位思考,並沒有充分顧及北京的立場,以致雙方難有交集。如果“換位思考”,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則大陸所認可的“九二共識”一詞,已是向台灣釋放的最大善意。大陸強調“一中”,台灣則接受“各表”,大陸在“九二共識”的內涵上始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台灣所表述的“一中”是中華民國。大陸要求台灣接受的只是作為代理的“九二共識”,而非直接的“一中原則”。

  藉由“九二共識”搭橋,大陸努力擴大兩岸的交集與共有的政治基礎。很難想像一個大國會願意在核心立場上做出讓步,還是不小的讓步,同意使用一個不帶有“一中”字樣的用語──“九二共識”作為雙方互動的基礎。對大陸而言,這既是對台灣的最大善意,同時也是退無可退的底線。

  藉由之前的“習馬會”,大陸已釋出明確的訊息,將建立以“規則”為本位的兩岸關係。北京對台灣當局的評價,取決於其是否接受“九二共識”,這也將是兩岸關係運作最重要的“規則”。在今年三月的大陸“兩會”期間,高層領導人逐一出面強調“九二共識”並對台喊話,大陸對此的重視可見一斑。

  如果從北京的立場觀察蔡英文的系列作為,相較以往,確實有所進步;但她始終不肯正面接受“九二共識”,仍然在不斷的迂迴、閃躲,不僅無法突破民、共互動的瓶頸,也遠不符合北京的期待,更稱不上是充分的善意。就如同學生參加考試,雖然分數從30分進步到50分,但依然沒有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學生不能因為成績有所進步,就可以免責,甚至要求享受成績及格的待遇。

  “服貿”、“貨貿”台灣說要就可以拿到?

  從今年二月台灣的立法部門開議以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工作就被各黨視為是重中之重,審查工作已如火如荼的展開。藉此作秀、搏知名度的有之;認真推動法案,想早日實質審查“兩岸服貿協議”、“兩岸貨貿協議”的亦有之;政策圈中甚至傳出,只要“貨貿”不要“服貿”的聲音。綜觀這一切政局紛擾,似乎都陷入了某種迷思:“服貿”和“貨貿”難道是大陸求著台灣,只等台灣點頭就可落實的嗎?

  大陸當初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框架下和馬當局談判“服貿”、“貨貿”相關協議,初衷是想放權讓利,惠及更多台灣的產業與人民。正因為如此,北京特意趕在中韓FTA談判完成前,先和台灣方面協商,想將更多的優惠提前放給台灣。豈料台灣先是出現了“太陽花學運”,打著“反中”的旗號煽動民粹;後來台灣內部又要求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實質審查“服貿”、“貨貿”相關協議,更是直接打臉大陸的善意,讓北京有自討沒趣的無奈與氣憤。

  眼看台灣內部的政權交接在即,但“服貿”、“貨貿”相關協議仍前景不明。平心而論,台灣接受“服貿”、“貨貿”相關協議的黃金時機已過,不再是台灣說要就可以拿到的。未來蔡英文當局如不明確接受“九二共識”,就算通過了“監督條例”和“服貿”、“貨貿”相關協議,大陸很可能會以“重大情勢變遷”為由,直接撤銷相關協議。

  未來就算台灣要求重啟談判,大陸也很可能置之不理;或是雙方坐上了談判桌,但大陸不再放權讓利,而是公事公辦、爭鋒相對,最終根本就談不出結果。在兩岸欠缺共同政治基礎之下,“服貿”、“貨貿”只是政客欺哄人民與產業的偽議題,終究如水中撈月而徒勞無功。

  當然,對於“服貿”、“貨貿”相關協議,台灣島內始終有不同的聲音。也有學者和政策專家指出,相關協議對台灣未必有利,不要也罷。但從報章媒體很容易就可看到,產業界不斷發聲,積極敦促政府,希望能儘速通過相關協議。到底有利沒利,利害相關者更清楚,這一切似乎已有公論。台灣拿不到“服貿”、“貨貿”,對已疲軟的經濟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誤台”的帽子,屆時就將扣在動輒標榜“愛台灣”的綠營諸公頭上。

  展望後五二○

  近期台灣對於兩岸關係存在著三大迷思:未來兩岸關係差不過阿扁時期?只怕未必!“九二”、“兩岸”的字眼就代表充分善意?當然不夠!“服貿”、“貨貿”台灣說要就可以拿到?更不可能!但在這些迷思充斥下,台灣島內充斥著盲目的樂觀情緒,對兩岸關係抱持著輕忽的態度,認為可以繞過,或就算置之不理也無所謂。這樣的情緒與態度很可能反映在5月20日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中,要從她的口裡聽到“九二共識”一詞的機會應該相當渺茫。

  台灣真的能繞開兩岸關係而別有天地嗎?地緣政治論述告訴我們:非常困難!大陸的體量太大,又距離台灣太近,大陸的一舉一動勢必牽動著台灣,這是客觀事實,而非任何人的主觀意願所能輕易改變。從近期台灣參加亞投行的爭議,以及肯尼亞遣返嫌犯的事件就可發現,兩岸關係是很難繞開的,與其消極不理,不如正面以對。為台灣考慮,最直接的出路就是積極經營兩岸關係,化危機為機遇,憑藉大陸的體量以及與台灣的特殊關係而發展,這是一條事半功倍的發展道路。

  蔡英文在5月20日的就職演說固然重要,但歷史並非到此終止,而是會繼續演進下去;就算她在5月20日沒有明確接受“九二共識”,也不代表她在以後就一定不會改變態度。展望後五二○,有幾點想法值得一提:

  首先,未來蔡當局如能接受“九二共識”,將兩岸關係導回正途,這不僅符合台灣的根本利益,更是兩岸人民之福。在速度上應該寧快毋慢,拖延越久,對台灣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就越大,台灣遭逢的無謂損失就更多。

  其次,島內雖有部分群眾和團體堅決反對“九二共識”,但這不構成蔡當局拖延接受“九二共識”的理由。當初煽動“反中”情緒以收割政治利益時,就應考慮到克服民粹所需付上的政治成本。如何疏導和安撫特定群體的情緒,這是蔡當局責無旁貸的工作。

  最後,如果蔡當局終究沒有接受“九二共識”,而台灣也如預期般落入發展艱難的處境,除了蔡當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外,台灣人民也需瞭解,這是歷史的共業,需要全社會一起承擔。正是台灣人民用選票,讓蔡和民進黨取得執政地位。對於當初的政治選擇是繼續認命承擔,還是在未來用選票導正當初的錯誤,將進一步考驗台灣人民的政治智慧。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5月號,總第221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