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3日電/職稱制度改革,只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部分。最終的目的,是給各類人才一個明確的“信號”,是要給市場和管理者一個明確的“導向”。
“21世紀最寶貴的是什麼?”“人才!”《天下無賊》中的這句台詞,深入人心。翻譯成古語,可能就是“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近日發布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正是這樣一個以“寶貴”人才助力“邦之興”的文件。
公眾更願意把文件做貼近化的解讀。這個意見中,刷屏度最高的一個點,可能就是“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了。這樣的關注未嘗沒有道理,雖只是一個看似不大的變革,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人才管理和發展體制機制的理念之變。
在很多地方,評職稱的“程序正義”,只是體現在一些死板的程序、過時的規定上。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應該說,外語和計算機技能很重要,但並不是對每個崗位、每個人都那麼重要,如中醫藥、工藝美術、中小學教師等。更何況,這樣的考試還存在“對年輕人來講太容易、對年紀大的來講太難”的問題,要麼淪為沒什麼意義的走過場,要麼成為啃下來也沒有用的硬骨頭。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正是為了解決這種無用又無效的尷尬,體現出靈活、務實的導向。
這條引來關注的規定背後,是讓整個職稱評定制度更為靈活,也更為有效的改革。在很多單位,尤其是一些企事業單位,職稱評定可說是一件“天大的事”。高級職稱評定的競爭之激烈,不經歷難以想象。這些年來,屢屢爆出“為評職稱1400名教師被‘克隆’期刊所騙”“大學副教授因未評上職稱毆打評委”“職稱評委在賓館開房專為收錢”等新聞,既讓人看到“評職稱”一事的亂象,也讓人看到“職稱”一詞的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