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7日宣布成功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11日朝媒公布了相關畫面。該衛星在近地點高度494.6公里、遠地點高度500公里的軌 道上運行,運行周期為94分24秒。衛星搭載了地球觀測所需的觀測器材和通信器材。這是朝鮮第五次發射衛星。 |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新年伊始,朝鮮不顧中國的反複忠告試爆了氫彈,僅僅一個月後的除夕之日,朝鮮再次無視中國的警告利用彈道導彈技術發射衛星,毫無疑問這對中國外交來說是響亮的耳光。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2日載文《中國朝鮮政策失敗了嗎?》,文章說,在這背後,中國的朝鮮外交政策也遇到了國內外前所未有的壓力,國際社會認為正是中國的姑息政策以及經濟支援,才讓朝鮮肆無忌憚無視聯合國決議;國內則對於崛起的中國在處理周邊外交上的能力卻似乎在減弱的情況日益沒有耐心,從而質疑以中朝傳統友誼為基礎的外交定位和不幹涉內政的做法。
這些批評的核心就是中國的朝鮮政策錯了,如果是這樣,那麼政策改變也就自然需要,而“強硬政策”就會更容易成為政策選擇。判斷朝鮮政策是否錯誤的問題,需要冷靜細致的分析,不能建立在帶有感情色彩的評估上。
朝鮮政策的大邏輯沒錯
進入新世紀後,朝鮮在發展核武器方面似乎越走越遠,特別是現任領導人執政後這個步驟更是加快,另一方面,中國在對待朝鮮發展核武方面的表態則越來越嚴厲和明晰,這就出現了中國外交努力越多,結果卻越不理想的矛盾現象。質疑中國朝鮮政策的討論,在過去十幾年裡日益升溫,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的影響力沒有能够讓朝鮮走向放棄核武裝,六方會談中斷多年,證明中國主導的地區多邊主義努力效果不佳,從這些角度來看,中國的朝鮮政策至少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在判斷政策是否錯的問題上,不能够因為有問題就直接貼上失敗的標簽,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而需要精致的框架來審視。
筆者認為判斷任何政策是否錯,都需要從兩個層面來考察,第一是政策邏輯層面,第二政策操作層面。朝鮮問題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這個分析框架,筆者認為首先需要肯定中國冷戰後朝鮮外交的政策邏輯本身沒有錯。蘇聯解體後,中國對朝鮮外交的基本邏輯在於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說服朝鮮走改革開放的道路著力發展經濟,二是說服朝鮮通過國際對話解決安全擔憂,戰略目標是實現朝鮮自主的“軟著陸”,像中國文革結束後那樣逐步轉移工作重心到經濟上,并且對外開放,最終收獲東北亞的持續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