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從中共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發揮思想庫作用”,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再到2015年《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出台、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智庫建設已在我國各個領域、各個行業蓬勃興起。
智庫作為一個源起西方的概念,其基本社會功能主要包括為公共決策提供思想和行動方案、評估政府運作效率、傳播社會知識、引導公眾輿論和社會走向,在現代國家決策體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智庫具有四個鮮明特點:一是相對獨立運行,不過度依附於任何組織或個人;二是不以營利為終極目標,以增進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三是以公共政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所從事的基礎性學術研究為應用性政策研究提供支持;四是以影響決策為主要目的,把為決策者提供專業客觀的咨詢意見作為基本使命。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發展演進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改革開放伊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黨政軍系統智庫迅速發展為標誌,中國智庫體系初步建立;第二階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首批民間智庫相繼成立為標誌,中國智庫體系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第三階段,黨的十六大召開後,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等高校智庫蓬勃興起為標誌,中國智庫體系基本成型;第四階段,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以中國社科院實現功能轉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等一批民間智庫大量湧現為標誌,中國智庫開始尋求轉型;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25家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為標誌,國家開始大力推動新型智庫建設。
縱觀中國智庫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智庫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扮演的角色從幕後逐步走到了台前,功能的定位從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向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展,發揮的作用從注重決策的科學性向注重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法制性相結合躍升,發展的環境從相對封閉的決策體系向相對開放的決策體系轉變,產生的影響力逐步從決策層向全世界輻射。與此同時,展望強國夢、走出去等大戰略背景下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之路,我們也應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認清前進道路上可能面臨的主要矛盾與障礙。
內容與渠道的矛盾。智庫除了要關注研究成果的質量,還必須努力拓展聯繫決策層的渠道,進而增加觀點被采納的機會,所以思想營銷對於智庫而言同樣也是生產力。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內容與渠道兩者齊頭並進,而一旦“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則要面臨偏重內容還是偏重渠道的選擇。鑒於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優劣進行比較是困難的,所以做到渠道獨一無二要比做到觀點出類拔萃更容易。這將形成一種選擇性激勵,導致智庫傾注更多的精力和資金用於公共關係,而不是其核心業務——政策研究。長此以往將陷入呈遞渠道越拓越寬,而內容質量越做越差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