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經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今天的中國在獲得巨大的物質進步的同時,也積累了相當的社會和政治問題。整個基層的政治生態不斷惡化,出現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狀況。
根據多年來對中國社會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我發現,當前中國民眾的政治心態可以概括為兩種基本類型:
一、壓制下的無奈:政治冷漠
這種政治冷漠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在積極使用自己的政治權利方面,不願主動行使政治權利和參與政治活動。當前我國基層民主選舉活動都需要基層黨政組織大力動員,中國的人大代表和村委選舉依舊屬於“動員型選舉”,民眾不是將投票看作維護自己利益的重要民主權利,反而視為完成基層組織交待的任務。
二是在權益受到侵害或者對政治體系不滿時,也不主動行使救濟權。不是以明示的方式對政治系統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採用制度化渠道救濟自己的權益,而是採用消極抵抗的方式。或者將不滿情緒壓制在心底,或者對基層政權的施政行為不予配合,甚至通過破壞公物等行為發洩對公共權威的不滿等等。
民眾對政治不關心的現象在現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但是其表現形態與形成原因各有不同。
當今時代,即便是發達的民主國家諸如英美,普通民眾對政治的參與程度也是有限的,民眾的精力主要投入於經濟活動中,如何改善個人和家庭的生活是其首要關心的問題,而對國家的大政方針等較少關心,甚至很多具有悠久民主傳統的國家投票率也在不斷降低。
但是這種低度政治參與當前我國民眾的政治冷漠完全是兩個性質的現象,不能混為一談。正如劉瑜在《民主的細節》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如今很多發達民主國家的民眾對投票等政治參與活動不感興趣,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基本政治體系和政治原則是穩定的,不管換成誰做政治領導人,整個社會的運作原則和基本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化,只是在具體的社會經濟政策上進行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哪個執政黨上台,對社會基本生活的影響不大,不會發生重大的發展方向的逆轉,民眾自然將主要精力都投入進個人生活領域。
反觀我國當前的現實,各種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已廣為詬病,嚴重的官民對立情緒也成為公認的事實,整個社會迫切希望進行體制性的改革,這與民眾對政治參與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