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期一些恢複邊境管控的做法似乎是暫時的,但足以讓申根機制的“歐洲無國界”這一意義備受衝擊,特別是來自歐盟總部高層機構的官員,一直強調恢複申根國家之間邊境管控的重要性。
比利時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羅斯近日刊文表示,“這一系列恢複邊境控制的做法,說明歐洲已經開始在自由與安全之間猶豫不決。”
質疑:以鄰為壑更麻煩
有分析人士認為,廢除《申根協議》,各國自設關卡,實際上并不一定有助於應對恐怖主義威脅和難民危機,反而會增加一些麻煩。
據報道,歐洲多國執行邊境檢查的警方對此問題的態度就很謹慎。
他們認為,如果重新開啓邊境管控,可能在應對恐怖問題方面阻礙多於幫助。畢竟,一旦《申根協議》被廢除,數千名警察將要對數以百萬的游客和普通民衆的逐一排查。這些排查工作有時候就像大海撈針一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成效卻不一定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每年,申根國家內部之間會有約5.6億人次通過空中交通方式進行人口流動,如加上鐵路和公路運輸,總流動人口將會達到10億人次。另一方面,申根國家與外部人口流動也非常頻繁,估計約為2.5億人次,檢查這些旅客的證件需要消耗大量資源。
資料:申根制度
《申根協議》1985年在盧森堡簽訂,并在10年後生效。當初,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和德國這5國想要一起創建一個無國界地理空間。1985年協議簽署後,最初一段時間內它只具有象征意義,後來,這5國經過長達10年有關法律和技術細節方面的艱苦談判,1995年邊境控制才真正解除,成員國也從最初5個增加到26個。
此後的和平時期內,穿梭於申根區國家之間的民衆和游客不需要過關檢查,而外國游客在拿到其中一個國家的簽證後,基本上可以暢通無阻地前往區內的所有國家。《申根協議》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實現人員流動的自由,特別是勞動力自由流動。這符合歐盟的最大利益,也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成果和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