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上一直為“畿東要地,密邇首善”,自古為京東重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千年的歲月中數度盛衰。清朝康熙年間朝廷專門在此修建了禦道,並修建出京首站行宮,為清歷代帝後出巡拜謁東陵駐蹕之所,素有“天子腳下,禦駕行宮”之美稱。
這個過去10年人口翻了10倍的小鎮,剛剛迎來“京津冀一體化”的巨大推力,而後者根據規劃將最終形成一個6倍於紐約都會圈的超級城市。
同樣的工作,如果在京能拿8000元/月,燕郊卻只有3000元。巨大工資差異下,“睡城”燕郊裡的上班族,寧願每天早上5點出門擠公交進京,奔波在“朝五晚九”的上下班路上。30萬人,每天交通高峰期都艱難如“春運”。
除了交通,困擾居住在此的“京漂一族” 還有其他方面的種種問題,比如醫療。在燕郊,公立的人民醫院是規模比較大的醫院,其他的中美醫院、燕郊二三醫院等都屬於合資醫院。由於燕郊醫院和北京的醫療保障體系沒有掛鈎,在燕郊居住的北京人在此就醫無法享受公費醫療和大病統籌。
“現在住院患者只有300人左右,床位閑置率高達70%。”燕達國際醫院副院長周懷龍遺憾地告訴記者,當北京各醫院人滿為患、核磁檢查要排隊1個月的同時,燕達國際醫院的核磁檢查等醫療設備卻閑置著“睡大覺”,原因即燕郊和北京醫保報銷不對接。
教育則是另一大難題。王春2008年移居燕郊,2013年兒子到了上學的年齡,經過幾輪考試,孩子進入三河市第六小學讀書。“孩子上學第一天,我嚇了一跳!40幾平方米的教室,擠了73名學生。一學期下來,孩子視力明顯下降,到醫院花了1000多元,視力也沒有矯正過來。”王春現在每晚都要抽出2小時左右輔導孩子,因為在學校老師根本沒有時間輔導,“學生太多了,怎麼能顧得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