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屠呦呦獲諾獎不能停留在慶賀
http://www.CRNTT.tw   2015-10-08 08:25:26
屠呦呦(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和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共同獲獎。

  美國《僑報》10月6日載文《屠呦呦獲諾獎不能停留在慶賀》,文章說,屠呦呦獲獎,實現了中國科學界諾貝爾獎“零”的突破,海外華人為之鼓舞。在微媒體上,各種祝賀、歡欣的帖子轉來轉去。 在美國工作的諸多華人科學家,也為中國同行的傑出成就而喝彩。事實再一次證明,“洋人”可以做到的,中國人也同樣可以做到,即使在“神聖的”科學領域。“留洋”的博士們可以做到的,中國的土生土長的“土鱉”同樣可以做到。 正如有學者指出,這是在完全的中國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學人實現的零的突破,對中國學者的激勵是與此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朱棣文等大不相同的。而且,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是從中藥中提煉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盡管不能將其直接與中醫藥傳統畫等號,但的確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成果。

  就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人們注意到,屠呦呦曾因沒有博士學位、沒有院士稱號也沒有發表過 SCI論文(國際期刊)而被稱為“三無科學家”,這樣一位科學界“邊緣人”達成了長期把持中國科研領域優勢資源的“紅頂科學家”一直沒能實現的獲得諾獎的目標,這種反差反映出了中國科研體制的扭曲。

  獲得諾貝爾獎曾被視為中國科學界甚至是全體中國人的夙願,如今夙願得償,人們卻并未表現出驚喜或者狂喜。這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在自然科學部分領域的研究能力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比如生命科學領域,中國與美、英、法、德、日五國共同完成了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畫”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畫。在個人研究方面,中國科學家近年來多次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也讓人們早就意識到,中國科學家獲得諾獎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屠呦呦獲獎是因為發現瘧疾治療方法,與她同時獲獎的兩位科學家則是發現了治療蛔蟲寄生蟲的新方法,這些發現可以惠及廣大的欠發達國家是他們獲獎的重要原因,足見屠呦呦此次獲獎具有明顯的“世界性”,也可以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世界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