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去殖民化 乃是香港當務之急
http://www.CRNTT.tw   2015-10-07 00:34:13
  
  香港既成大陸逃難者的避風港,又是殖民者加害母國的幫兇,形成了“中國愈衰敗,香港愈繁榮”的怪現象。形象地說,香港的發跡是人質幫著劫匪搶奪,從中分得了微薄的賊贓。部分港人對殖民統治自是沒有抗拒之心,而他們自始也發展出一奪扭曲病態的、助紂為虐的歷史觀。

  問題的複雜更在於殖民者──英國是來自工業文明,國家更強大、財富更多、制度更先進、觀念更文明,這非農業社會的大清可比,故才有1923年孫中生到訪港大時所說:“革命思想係從香港得來”之語。對整個中國來說,英國既是魔鬼,又是天使。但對香港來說,英國魔鬼一面淡化了許多,港人還因英國剝削中國內地而得益,而且,還有一重恩德:給南下難民容身之所。

  戰後,這種歷史觀更因三大因素而更為扭曲:

  第一,香港借著中國內地閉國、大量難民南來佔得產業轉型先機,成了亞洲四小龍之一。所有在八十年代回鄉省親的人,都會以來自香港而感到非常光榮自豪,來自殖民地不單沒有羞辱感,還是一張耀眼的名牌,是優越感的所在。

  其次,今天的香港人大多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因內地種種天災人禍而逃來的難民,他們和後代有了這種先苦後甜的經歷,對母體、對大陸總有種種複雜的感情:有恨其不爭的、有民胞物與的,也有羞與為伍的。

  第三,港英政府長期抑壓、修改中國歷史教育,一是使之“非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即壓抑和化解可能挑起反殖民族主義的學科內容;第二是“去處境化”(decontexuatlization),透過課程內容的編排,刻意解構課程的整體性,削弱民族情感元素,從而使其失去原本可以體現的民族主義影響。於是,我們就不難理解,在國際媒體微妙的操弄下,拿著高薪厚祿為殖民者效勞、對香港民主自由毫無貢獻的人為何會被稱為“香港良心”了。而在簡單膚淺又黑白分明的“民主/專制”理論劃分下,本應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七月一日,就變得微不足道了,而回歸前泡沫經濟下的好景又剛好在回歸後不久爆裂,結果,對一些港人而言,“七一”不僅沒有值得稱道之處,反而是香港衰落的象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