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民主中的對立主義情緒
http://www.CRNTT.tw   2015-09-29 17:04:40
兩岸和則兩利,分則兩傷。
  中評社╱題:台灣民主中的對立主義情緒 作者:張磊(北京),北京市台辦研究室副主任

  讀到許倬雲先生的《台灣四百年》,聯想到台灣的近況,許多問題有必要重新釐清。台灣的心理創傷是歷史造成的,台灣民眾由此生發的悲情意識,與出頭天意識、本土意識和民主體制交融在一起,在當前政治社會氛圍下,容易被民粹主義激發成同大陸的對立情緒。要解決當下台灣的各種問題和兩岸關係問題,要先解構和紓解台灣民眾的歷史心結。

  台灣的文化心理軌跡

  講台灣歷史,不能不提鄭成功。鄭成功不但被大陸尊重,更被島內奉為“開台聖王”。他對台灣的歷史至關重要,對寶島的發展功德無量,其所帶來的閩南庶民文化,也埋下了台灣的文化基因,培育了台灣本土性的種子。庶民文化往往具有地方性特色,在台灣生根的閩南文化,具有開拓社會常見的地區性和排他性,與中華傳統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完全一致,涵化為本土化的張力。尤其是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初衷,使得早期台灣社會與清朝中央政府形成對抗,產生對立主義的情愫。清朝收復台灣後,為了防止“反清復明”或者“失控”,對向台灣移民等問題有一定控制,包括後來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民眾對大清產生不滿情緒,在所難免。

  日本對台灣的侵佔和統治,屬異族異國的侵略殖民性質,即使有一些客觀結果意義上的積極因素,與台灣的本土化基因不可能不產生根本矛盾,因此,無論台灣本土精英還是民眾的或大或小的反日主義、反抗情緒一直沒有間斷。

  國民黨收回台灣後,不當治理和日本在台統治期間的後遺症導致發生“二.二八慘案”,打碎了台灣民眾的美好期盼,民衆對國民黨失望乃至不滿。為反共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兩蔣”特別是蔣介石對台灣實施威權統治,在壓制“反對派”、排斥異己的同時,也打壓了台灣民眾的合理權利,限制了民主和自由,進一步引發對立和反抗情緒,並造成一定的台灣本土意識對中國認同的文化據抗。

  台灣是中國的領土,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日本這些外國殖民者和侵略者,民眾自然會反抗。悲劇在於,因歷史緣故,台灣民眾對本國的清朝、國民黨這些中央政權,也或多或少存在不滿情緒。從早期開發開始,台灣絕大部分歷史一直處於某種張力之中,民眾的悲情意識完全可以理解。也因此,台灣民眾的悲情意識,融入到台灣人出頭天意識、庶民文化、本土意識和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形成複雜的社會文化心理。

  民眾歷史心路與
  現實心結的交匯

  台灣人出頭天意識,歷史悲情心理,本土意識,使民主容易成為強烈的訴求,自己當家作主。選舉和民主體制反過來又強化了台灣主體意識、本土意識和地方化。

  台灣民主是有裂痕的,它建立在意識形態交鋒、地緣政治、統獨矛盾、族群對立和地方派系基礎之上,為結構民主,而非功能民主,其民主制度很難說政治上真正代表台灣民意、真正為民造福。民主選舉體制建立後,民進黨為選舉利益考量,成為執政黨計,常常圍繞台獨神主牌,打著“愛台灣”和台灣主體意識的旗幟,操縱和利用民主,激化族群矛盾,煽動民眾“獨立”主義、分離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動輒指責國共“賣台”,把兩岸關係置於對立的情景之中。

  台灣的年輕世代成長在李登輝和阿扁的“台獨化”、“去中國化”文化教育環境中,由於年輕和當前的逆境,他們願意相信綠營的宣傳。3.18“反服貿風波”後,年輕世代已經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佔到社會的三成,對政治社會影響很大。儘管目前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對台灣大有裨益,但是當台灣內部的社會問題凸顯時,在民進黨的引導下,在國際勢力的干預鼓動下,佔相當大比重的年輕世代、公民社會、社會輿論和綠營民眾很容易激發整個社會的對立主義情緒,將矛頭指向國民黨和大陸,歸因為“國共陰謀”,也即洪秀柱所講的民主成為台灣對抗13億大陸人民的工具。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