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取選票是第一需求
政策主張受制於民意走向
無論國民黨、親民黨還是民進黨、“台聯”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台灣諸多政黨和政客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他們為民說一些好話,辦一些好事,主要出於功利性目的。為了爭取選票,政治人物千方百計與選民博感情,不遺餘力地綁樁固樁或挖角拔樁,看似“從群眾中來”,實則不能“到群眾中去”,屬於典型的上台“依靠群眾”、台上“背離群眾”。細數一眾台灣政要,絕大多數都身段柔軟、處事圓融、能言善辯、不得罪人,最典型的當屬國民黨的王金平和民進黨的柯建銘,其他人也遜色不了多少。就連“公子哥”連勝文和“不沾鍋”馬英九總統,也不得不深入基層與選民套近乎。當台灣政要感覺到嚴重偏離多數民意特別是基本支持群體時,也會被迫調整其立場觀點,因為最不能失去的就是選票。因此,擴大島內反對台獨、贊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以民眾逼政要,以民意逼政策,應是大陸對台政策的戰略性考慮和部署。
台灣的選舉政治,承襲了西方政治所有的弊端,又發展出自身獨特的醜惡,政治圈成為娛樂圈,競選場成為生意場。台灣政治的劣質性,助長了台灣政客的劣根性,對他們來說,選票永遠是第一位的,理念完全可以工具化利用。為了爭取選票,台灣各個政黨和候選人都聲稱自己代表民眾利益,實際上是把少數人的遊戲裝飾成“一人一票很公平”,把民主當外衣,把選票當籌碼,把選民當棋子。各色政治人物特別是綠營政客,竭力煽動、欺騙、蒙蔽、裹脅和綁架民意,挑起“統獨”、省籍、族群、軍購、飛彈、“公投”、“服貿”、“核四”等敏感話題,炒作社會矛盾,激化兩岸對立,誤導民心走向,以達一己之私。比如,藍綠政客都宣稱要打高格調選戰,實際上是“兩個蘋果比誰爛得好一點”,經常撈到選票就跳票;選舉中競相拋出各種假民調,雇用名嘴在媒體發聲,影響民眾的投票意向;民進黨破壞兩岸關係傷害民眾利益,卻把自己打扮成弱勢群體的代言人。
認同西方價值觀念
沉迷於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政要的“洋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喝過洋墨水特別是美國墨水的很多。考察台灣政要的學歷經歷可以發現,大多都是“海歸”,擁有名校學位,外語水準出色。比如,國民黨的馬英九總統是美國紐約大學碩士和哈佛大學博士、連戰和連勝文父子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朱立倫是美國紐約大學博士、郝龍斌是美國麻省州立大學博士、胡志強是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吳志揚是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永權是美國諾思羅普大學碩士;民進黨的蔡英文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賴清德是美國哈佛大學碩士、謝長廷獲得日本京都大學博士課程結業證書、蕭美琴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呂秀蓮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碩士和哈佛大學碩士、吳乃仁是美國哈佛大學碩士等;親民黨的宋楚瑜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碩士,華盛頓喬治城大學博士;“台聯”黨精神領袖李登輝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
二是受西方價值觀影響很深。由於長期在西方留學和活動,台灣藍綠政要普遍都把民主、自由、普世價值掛在嘴邊。他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既是向西方示好,又是向大陸施壓,配合西方國家把台灣作為改造大陸的“民主樣板”和“民主跳板”這一意識形態戰略,並且把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作為“拒統求獨”的藉口。
三是“挾洋自重”的心態很濃。在這方面,藍綠政要並無多大分別,都說自己是美國的好朋友,自己上台最能代理美國利益,都把“親美”、“友日”、“拓展國際空間”作為信條。不管是藍是綠,島內政治人物都在找“洋靠山”、拼“洋後台”,選前選後都要向美國、日本等西方世界“輸誠”,受到洋人敲詐勒索也都會忍氣吞聲。“維基解密”讓人看清了不少台灣政要的面目,他們對大陸“粗言惡語”,對選民“花言巧語”,對對手“胡言亂語”,對美國則是“無言不語”。
由此可見,台灣政要的“洋氣”更多地只是他們個人的光鮮,並不意味實際能力的高下,也不能因此帶給台灣民眾更多福祉,很多時候還對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在“洋氣”的表象下面,台灣政要骨子裏有著難以化解的“島氣”。表面上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際上眼界逼仄、格局狹隘。台灣媒體很少報導國際新聞和大陸新聞,台灣政要精巧於算計個人和派系得失,偏執於推翻“外來政權”的“出頭天”願望,過份強調台灣的主體性而忽略了兩岸的整體性。台灣藍綠政治人物,大多訴求“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投票決定”,喜歡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來對兩岸關係設限,區別在於守住中華民國還是直接“獨立建國”,很少從民族復興高度和同胞福祉角度來思考“兩岸命運共同體”,很少關切骨肉分離這個最大的國殤和鄉愁。
熱衷島內現實權力爭鬥
缺乏兩岸統一的終極追求
在經典作家的視野裏,個人作為“現實的人”不僅在於“現有”,而且在於“應有”,這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與動物的區別所在。據此觀之,台灣政要不管現有權位或者說官位是大是小,也不管現有政治環境是良是莠,要想真正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應有清廉勤政的官德,多為百姓造福,像國民黨的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和民進黨的陳定南等,獲致一個超越藍綠的好的官聲,更重要的是應有終極統一的追求。而目前台面上的這些人甚至不需要“蓋棺論定”,已經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就是英雄很少、梟雄不少、奸雄更不少。連戰、吳伯雄、江丙坤、郁慕明等,對推動兩岸關係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現實情況下已難發揮決定作用。宋楚瑜的確受了不少委屈,但也給別人帶來很多委屈,頂多算是梟雄。李登輝、阿扁等則是十足的奸雄。
當下的藍營代表人物馬英九總統和綠營代表人物蔡英文,在“反獨”還是“謀獨”上有所區別,在固守台灣主體上還看不出有何大異。蔡英文代表民進黨角逐2016最有可能,未來登臨台灣政壇權力頂峰也不無可能,但她如果不根本放棄台獨路線,將註定沒有前途。馬英九總統如果不抓住餘下的有限任期有所作為,也只能是政治的過客。
台灣政要似乎從來沒有體認到,不管他們說什麼做什麼,都不能改變兩岸一家的事實和兩岸一統的必然,唯有把台灣命運與“一中”原則緊緊相融,把2300萬島內民眾的前途與13億中國人民的夢想緊緊相聯,才能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才能青史留名。“時勢造英雄”,未來台灣或將會出現這樣一位政治人物,既有掌控島內局勢的足夠民意和權力,又有順應統一潮流的足夠智慧和魄力,能夠發現歷史大規律並提出歷史大任務。但必須清醒看到,這是在國際體系變動、中華民族復興、島內民意扭轉等綜合條件作用下產生的,而絕不能寄望某位台灣政治人物的自我革命。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10月號,總第2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