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國兩制”與“維持現狀”新議
http://www.CRNTT.tw   2015-10-02 00:45:35
 
  中美建交談判與“一國兩制”構想成型

  在中美建交談判中,中方堅持要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遵循日本的先例,履行“廢約、撤軍、斷交”三原則,但美方則以“關心台灣的安全”為名,擔心完全放棄台灣會導致中國大陸對台使用武力。為打消這一藉口,鄧小平也首次向美方表示會根據現實狀況解決台灣問題,雖然處於談判需要,鄧小平並未太早亮明“維持現狀”底牌,但這一理念已然隱含其中。如1977年8月24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國務卿賽勒斯.萬斯時稱,“中國人民、中國政府當然會考慮台灣的實際情況,採取恰當的政策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的統一”。(11)9月6日又對美聯社董事會代表團表示,“中國自己解決台灣問題時會考慮到台灣的特殊條件”。(12)

  美方並不確知“維持現狀”本就是鄧小平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一貫理念,因此得悉鄧小平此番表態後如獲至寶,馬上向外界透露了中方的“讓步”。這令鄧小平頗為憤怒,9月10日,他在會見日中友好議員聯盟訪華團時斷然否認在台灣問題上“有所鬆動,表現了靈活性”,聲言中方的立場是一貫明確的。(13)9月27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駐華聯絡處主任喬治·布希時也強調,“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條件,我們沒有任何鬆動的餘地”。(14)1978年1月7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國會議員團時更進一步解釋,“解決台灣問題就是兩手,兩種方式都不能排除。用右手爭取和平方式,用右手大概要力量大一點,實在不行,還得用左手,即軍事手段。我們在這方面不可能有什麼靈活性。要說靈活性,就是我們可以等”。(15)由此可見,鄧小平否認中方在台灣問題上有所鬆動主要是擔心美方誤解中國大陸已放棄使用武力的選項,而非改變了根據現實狀況解決台灣問題的理念。事實上,1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一行時仍然表態,“(台灣問題)在解決時我們會注意到台灣的特殊情況”。尤其是自1月7日會見美國國會議員團以後,鄧小平開始統一用“現實”一詞取代此前的“實際情況”、“特殊狀況”、“特殊條件”等表述,以避免因用詞問題而橫生枝節,可見鄧小平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構想已經進一步明晰起來。茲將中美建交前鄧小平相關表述表列如下:

  見表格

  由此可見,經過總結和提煉,鄧小平在1978年逐漸固定以“尊重現實”來表述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1月14日在與吳奈溫的會面中,鄧小平又進一步以“台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來解釋“尊重台灣的現實”,11月28日對美國友好人士斯蒂爾更明確表示,“根據現實情況,可以保留它的資本主義制度”,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的要義已基本表述完備,僅尚未以短語概括而已。

  正如鄧小平對吳奈溫所說,“我們甚至把底都交給他們了”,經過一年多的談判折衝,美方已清晰認識到了中方的立場,鄧小平至此才對外完全亮出保留台灣制度,也即“維持現狀”的“底牌”,使得美方徹底打消了疑慮。此後的一個月裡中美建交談判迅速深入實務層面。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終於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

  中美建交以後,鄧小平在談及台灣問題時仍往往會將“尊重現實”和“不改變制度”兩類表述並提,這也說明“維持現狀”理念並非為實現中美建交而採取的權宜之計,而是鄧小平對於台灣問題長期堅持的原則。

  儘管“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表述要到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會見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滋時才被正式提出,(22)但根據上述討論可知,其思想內涵早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過程中就已逐漸形成,甚至成為了促成中美建交的關鍵因素。“一國兩制”構想最大的特色在於“不改變制度”,而這既是對“尊重現實”深化,也體現了鄧小平“維持現狀”的一貫理念。

  結論

  綜上所述,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鄧小平的“維持現狀”理念就成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關鍵因素,此後更為中共中央“和平解放台灣”方針的產生與實踐提供了啟示,而鄧小平也在此期間逐漸完善了對台灣問題的思考,並開始將“維持現狀”理念運用在台灣問題上,認為國家統一以後台灣現有制度是可以保留的。

  在1977-1978年主持中美建交談判期間,鄧小平出於談判策略考量並不急於向美方透露“維持現狀”的理念,而是先從“尊重現實”談起,至1978年11月才明確把“尊重現實”深化為“不改變制度”。由此讓美方體認到中共儘管在維護國家統一問題上不可能妥協,但也願意維持台灣現狀,雙方在台灣問題上達成諒解最終為建交鋪平了道路。

  中美建交以後,鄧小平仍屢次強調中共在台灣問題上將“尊重現實”和“不改變制度”,體現了“維持現狀”是他一貫的理念,1982年初更將長期以來形成的思考概括為“一國兩制”構想,成為了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濫觴於西藏,形成於台灣,實踐於港澳,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發展變遷,但“維持現狀”的理念始終貫穿其中。從國家層面來說,統一是必須的,但從制度層面而言,各自“維持現狀”又是允許的,可以說“一國兩制”的精髓正在於此。

  當前台灣朝野乃至美國方面都習慣於在“維持現狀”上大做文章,抗拒兩岸統一,但各方所宣稱的“維持現狀”其實都沒有真正契合台灣民意,台灣民眾真正關心的“維持現狀”在於保證自身平靜的生活不被政治紛擾所裹挾。而通過本文討論可知,“一國兩制”從萌芽到成型始終體現著“維持現狀”的理念,按照鄧小平的設想,“一國兩制”在台灣實現不僅不會破壞社會現狀,相反還能通過明確兩岸政治定位徹底結束各方政治勢力在台灣問題上的紛爭,為當前台灣社會的和平穩定的局面確立起制度化保障。由此可見,比起台美各方空洞的口號,“一國兩制”才是“最好的維持現狀”。

  遺憾的是,儘管“一國兩制”是真正能夠維繫台灣社會穩定的方案,但中國大陸在對台宣傳工作中並未特別重視將“一國兩制”方針與“維持現狀”民意相連結的論述,台灣朝野又往往以“一國兩制”會破壞台灣現狀為辭,挑動台灣民眾的不信任情緒,因此“一國兩制”在台灣的輿論場中長期處於下風,未能獲得台灣社會的廣泛認同。

  而當前“維持現狀”概念再次成為熱點,正是中國大陸介入這一話題交鋒的良好時機。中國大陸方面可設法向台灣民眾普及“一國兩制”的真義,逐漸在“維持現狀”議題上贏得話語權,以利於扭轉台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誤解,爭取台灣民心,使支持國家統一逐漸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輿論。

  注 釋

  (1)《美憂兩岸蔡:盡最大力維持現狀》,中時電子報2015年3月22日,http://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50322000677-260301。

  (2)錢其琛:《在江澤民主席〈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發表三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1998年1月26日,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haixia/gb/policy/docu/d_013.htm。

  (3)《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在京閉幕》,光明網,1998年5月14日,http://www.gmw.cn/01gmrb/1998-05/14/GB/17692%5EGM1-1406.HTM。

  (4)《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新華網,2014年9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6/c_1112641354.htm。

  (5)-(22)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9月號,總第213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