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推進集采速度還是比較快的。”陳金甫說,但在區域聯盟、省級聯盟中,也存在著已經開展的地區群衆收益率較高,而相應品種的價格在沒有參加聯盟的地區降不下來的情況。
對此,國家醫保局也將逐步推動其他省份協同跟進已經開展集采的品種,讓改革紅利覆蓋面能够迅速擴展到更多地區。
2022年,國家醫保局將指導地方根據臨床需要,圍繞大品種和常見病,查漏補缺推進集采,力爭每個省份開展的省級集采品種能够達到100個以上,高值醫用耗材能覆蓋到5個品種。
三年來,國家組織集采對臨床用量大、價格虛高的藥品與耗材開展精准“靶向治療”,解決患者用藥難、用藥貴問題的同時,也對醫藥產業發展產生積極的“鮎魚效應”。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集采後中標醫藥企業的銷售費用率呈現下降趨勢,部分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的研發費用逐步上升。
從早期“4+7”最低價中標,到第二批、第三批放寬競爭格局、適當保持競爭率,不斷完善的集采規則如同“指揮棒”,將企業的創新注意力聚焦於患者與醫療機構真正需求的領域。
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副院長應亞珍表示,帶量采購制度正遵循市場規律,協同產業發展策略,培育創新藥產業發展能力,推動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不追求最低價,也堅決反對跑步競價。”陳金甫說,集采是根據特定品種、競爭格局、帶量比例等多因素來設置規則,接下來還將強化供應、質量、信用等相關因素的作用,從體制機制上淨化醫藥流通的生態環境,激勵企業通過規範競爭,促進流通行業的整治。
站在新的改革“十字路口”,國家醫保局將持續推進結餘留用政策,按照制度性的規定,將集采節約的醫保資金一部分由醫療機構留用,用於醫生的激勵,解決技術勞務價值的體現。
“斬斷藥品耗材灰色利益鏈條是醫改的‘第一刀’。”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詹積富說,集采實現的降價空間將為提高醫護人員陽光收入、降低老百姓醫療費用等騰出“舊籠”,去除以往“以藥養醫”的“病根兒”。(來源:新華社 記者:彭韵佳、李恒、龔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