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隨心飛”變成“鬧心飛”,航空公司的契約精神去哪了
http://www.CRNTT.tw   2021-04-09 20:13:16
  自2020年6月起,東航、國航、南航、海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先後推出不限次數的“飛行套餐”。產品一經推出,銷售異常火爆。

  然而,與此同時,對於包括“周末隨心飛”在內的多款產品的投訴也逐漸增多。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兌換機票數量不透明的情況在多家航空公司普遍存在。消費者買的時候以為能“隨心飛”,換票的時候卻發現都沒票。在使用過程,個別消費者還發現,一旦自己預訂的航班取消或者延誤,即使完全不是自己的責任,也要算作消費者違約,甚至被直接取消“隨心飛”資格。

  航班取消或者延誤,本就是航空公司的責任。事情發生後,航空公司非但不道歉,反而將責任推到消費者的身上。這種行為不僅毫無規則意識可言,更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犯。

  我們在譴責航空公司的同時,也要思考“隨心飛”變成“鬧心飛”的原因。從報道來看,“隨心飛”實質上是航空公司遭受疫情重創後推出的自救舉措。這款產品巧妙地利用了人們“占便宜”的心理,讓消費者心甘情願購買預付服務,以達到回籠客源、穩住資金流的目的。

  說白了,“隨心飛”其實就是一場營銷。只要是營銷,就會有成本上的考量。如今,隨著全國的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好轉,人們公務和私人出行需求逐步增加,一些非“隨心飛”航班的盈利指標持續上升。面對供需關系發生的變化,“用戶飛得越多,公司就虧得越多”的“隨心飛”漸漸成為了航空公司心中的“賠本買賣”。既然是“賠本買賣”,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務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因為一些航空公司只顧自身利益,忽視用戶體驗,“隨心飛”才變成了“鬧心飛”。這種利益驅動下的“翻臉”,看上去是對消費者一方的尊嚴無視,實際上是對契約精神的公然藐視。

  衆所周知,契約精神是現代社會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經濟中,契約精神更是各方應遵守的准則。“隨心飛”之所以能够火爆,在短時間內擁有巨大的市場,有個重要因素就是消費者對航空公司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感就是建立在雙方都具有契約精神之上的。但如今,隨著航空公司對消費者“翻臉”,消費者對於航空公司的信任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縱使能獲得一些利益,但是也走不長久,畢竟,消費者可以用腳進行投票。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