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國內多家航空公司推出“隨心飛”“快樂飛”等機票套餐服務,銷售異常火爆,一度成為現象級產品。消費者只要花費三四千元購買套餐,就能在一段時間裡、一定條件下,不限次數飛行。那麼,這種新型的機票套餐服務,真的給消費者帶來了隨心和快樂嗎?
據央視記者調查發現,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人們出行的增多,對機票套餐服務的投訴也多了起來。所謂的“隨心飛”“快樂飛”,在現實中是“套餐好買,機票難兌”。網友刀女士一開始買了南航的“快樂飛1.0”版本,覺得不錯,後來買了2.0版本,從此“換票難”成了家常便飯。她從1月7日到目前已經遭遇14次航變,甚至有一次航班連續變動三次。這樣一來,個人出行計畫完全被打亂,“快樂飛”變成了“鬧心飛”。
梳理一下此新聞的後續報道及網友的跟帖評論會發現,與刀女士有相似遭遇的溫州施先生和廣州蔡先生,認為問題主要出在“隨心飛”“快樂飛”的座位投放數目太少,造成了乘客機票“兌換難”的情形。有的航空公司聲稱,他們一趟航班只兌換20個名額,一旦兌換滿,其他消費者就無法繼續兌換。消費者買的時候以為能“隨心飛”,換票的時候往往會面臨沒有票的情況。到底還有沒有票呢?這是雙方爭執的矛盾焦點。
航空公司推出“隨心飛”“快樂飛”,正是疫情嚴重時。面對寥寥無人的客艙,此舉對穩定現金流、回籠資金起到一定的作用,是一次性鎖定全部消費額度的做法。以4000元機票套餐為例,如果單次飛行1000元一次,乘客只要飛四次就回本了。而對航空公司來說,用戶的使用頻率越高,飛行次數越多,航空公司的利潤就會越低,甚至可能出現虧損。買了“隨心飛”“快樂飛”套票的消費者到底會坐幾次飛機,是航空公司根本無法預先統計的。
今時不同往日,民航業隨疫情好轉漸漸複蘇。於是,已經賣出去的“隨心飛”,對航空公司來說,從“香餑餑”的救急之舉變成了“燙手的山竽”。怎麼辦?考驗航空公司的時候到了。
航空公司作為商家,如果不折不扣地履行原有合同義務,勢必會在這個產品上越虧越多。基於獲利原則,公司自然希望買了“隨心飛”的乘客越少使用越好。但他們無法控制消費者的意志,有的公司就利用信息不對稱,在操作空間上做起了文章,“兌換機票”於是成為看不見的暗箱。相比於“隨心飛”剛推出時的雙贏感覺,消費者覺得自己被套路了。
“隨心飛”買時隨心,誠意滿滿,兌換機票時卻困難重重,乘客“糟心”。這種以犧牲用戶體驗為代價的手法,只顧利益不顧誠信,最終得不償失。航空公司須拿出誠意,善始善終解決問題。自作聰明使套路是沒有出路的。(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陳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