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民俗潤澤鄉間 激活振興力量
http://www.CRNTT.tw   2022-03-24 09:40:47
山東台兒莊古城舉行“龍抬頭”開河儀式。新華社發
 
 4.瓶頸制約 文化治理、創新轉化有待提升

  不少傳統節慶儀式複雜、技巧性高,卻無法帶來較高的經濟收益,年輕人不願意學習和參與,導致節慶活動漸趨老齡化;許多特色民俗的教學、宣講、交流等活動,投入頗多,傳播力影響力卻十分有限;一些節日的儀式還存留封建迷信、重男輕女等不良觀念,如何去粗存精,做到現代文明風尚與傳統民俗的平衡成為必須重視的一大問題……傳統節日和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已經融入群眾日常生活,但其傳承和弘揚依然存在不少瓶頸制約,亟待解決。

  文化治理功能有待進一步強調和凸顯。眼下,民俗節日文化雖做到了與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其傳承與弘揚卻依然面臨鄉村空巢化、留守化等難題,村莊組織力不足、基層統籌規劃力不足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如何發揮民俗節日文化的基層治理功能,激發群眾主體性,協同部門聯動,調動基層人才主動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民俗節日文化的活化和轉化程度不高。目前大多數地方的民俗節日主要是與文旅相結合,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缺乏新思路,缺少激活鄉村自身資源要素的創意。特別是其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還有待提升。在“Z世代”(1995年—2009年出生的人群)主導新國潮的背景下,傳統民俗節日的表達和呈現如何進一步吸引年輕人,得到他們的關注、參與、認可,推動民俗節日文化真正“活”起來,還需破題。

  傳承弘揚民俗節日文化需要因地制宜。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常常出現“一個模式、高度同質”的狀況。各地政府在實踐中需進一步強調差異化和地方特色,也需探索如何在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留地方文化風貌、關照各民族群眾心理。

  5.發展方向 創新民俗節日傳承,服務鄉村文化振興

  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推動戰略協同、部門聯動,明確鄉村振興部門文化職能。將民俗文化融入黨史學習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文明鄉村/美麗鄉村創建等工作中。建議成立縣級以上民俗文化活動領導小組,整合部門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明確農業農村部門的文化職能,將民俗節日文化納入農業農村部門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建立農業農村與文旅部門分工協作機制,提升農業農村部門對文化治理的認知和管理水平。

  扶持社會力量,培育在地組織,共同服務鄉村文化振興,推動城鄉融合。廣泛動員志願服務、企業、媒體等社會組織和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發揮“專精特新”的中小微企業和社會機構的積極作用,把新理念、新形式、新內容和新玩法引入鄉村,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共同探索民俗節日文化傳承和鄉村文化振興的新模式。鼓勵、支持和引導鄉村當地的文化類活動團體參與文化的傳承弘揚,提升鄉村組織力和社會活力,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打造具有示範意義的民俗文化節和民俗文化示範基地。可在全國有顯著民俗特色的地區打造多個民俗文化節,據此創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示範基地。在全國各地發起“傳承弘揚民俗節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主題活動周。由國家鄉村振興局認定和支持一批典型示範,或建立有關民俗節日文化傳承弘揚的國家級案例庫、課程培訓體系和大數據共享雲平台。借助鄉村民俗節日文化大數據共享雲平台,激活各方主體的主動參與意識,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信息服務。開發相應課程,幫助基層幹部和群眾轉變觀念、積極投身其中。

  以文化產業推動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文化創意賦能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煥新、喚醒鄉村傳統文化,增強審美韵味,培養美育意識。以民俗文化推動研學、特色民宿、沉浸式體驗、親子互動、國風國潮、健康養老等文旅業態提升。以數字化等現代科技讓傳統民俗節日文化“活起來”,推進鄉村旅遊從單一觀光向數字化、沉浸式、互動性等方向多元化發展。

  推動建立鄉村文化振興指標體系。將傳承弘揚我國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落實情況、相關效果納入基層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真正實現有力有效、常態化推動。可從人才評價、活動內容、產業提升、媒體傳播等多個維度評價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的機制有效性,發布鄉村文化實力年度指數,完善鄉村文化振興評價機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