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底,13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有19家企業來自上海,其中又有9家來自張江科學城,包括中芯國際、晶晨半導體、聚辰半導體、晶豐明源、樂鑫科技、復旦張江、君實生物、美迪西、普元信息,絕大部分與集成電路與生物醫藥有關。
以下為澎湃新聞記者和劉櫻的對談實錄:
澎湃新聞:您認為科創企業在選擇資本市場的時候,比較看重哪些特點?您覺得科創板有哪些特征比較有吸引力?
劉櫻:不同的資本市場對企業上市會有不同的指標要求,所以企業在選擇對應的資本市場進行對接的時候,更多還是從資本市場的上市條件、政策傾向等方面來考慮。例如,港交所針對生物醫藥企業的上市有政策傾向,這就會吸引生物醫藥企業對該資本市場的關注。當然,資本市場平均估值水平的高低也是擬上市企業需要考慮到的重要維度。
我個人希望科創板更接近納斯達克的模式。科創板最大的突破是試行註冊制,並首次試行用企業的估值來作為申報標準之一。
科創板對企業真正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她更加認可對市場和行業內公認的有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並且在業績和未來發展上具有更大潛力的企業。只有在這樣的要素市場中,才會對那些在資本市場想有所作為的企業更有吸引力。例如,張江科學城作為一個科創板企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2020年一季度,張江科學城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實現同比增長,核心指標逆勢飄紅。這就印證了科創板企業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和抗風險能力。
具體而言,科創板的推出對科技創新型企業是重大的利好。例如,很多科創企業在早期有非常大的研發投入,所以不能像其他企業一樣,一下子達到非常高的認知度,或者快速產生利潤。科創板作為全新的要素市場,讓企業的融資渠道選擇更多、層次更豐富。此外,中國境內資本市場的估值跟境外市場(包括中國香港)相比還是有差異的。因不具備境內資本市場申報條件,而只能選擇到境外上市的企業,會先完成私有化,再回到國內上市。或者不在境外退市,但是採用CDR發行或者分拆了部分回到中國境內上市。這些都是科創板對企業資本市場再融資渠道的擴展。
|